「王辉耀:一切为了创新」正文
2016年3月,全国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本次“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首次加入了“创新驱动”,并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提出“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我国各个时期人才工作布局,均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作出规划。20世纪初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急需培养集聚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我国“十五”时期的人才工作以人才总量的增加作为主要目标。经过10年发展,我国人才工作按照人才强国战略的增总量、调结构、培养各类人才队伍的方向持续推进。“十二五”时期,我国出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将人才工作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进入“十三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有了新的变化。对内,我国GDP 增速放缓,转型压力增大,需要发展科技创新,带动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动力的经济结构。对外,我国海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来华直接投资,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我国“十三五”时期的人才战略,必将放眼于全球,不仅以人才培养为主线,更要辅助以人才集聚、人才引进等措施。
在国际人才竞争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国际人才集聚能力依然落后,发达国家人才政策不断开放,国际人才竞争愈加激烈,将进一步影响我国国际人才的集聚和发展。2014年1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直接颁布行政令和移民改革计划,表示将会简化合法移民的步骤,为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的外国留学生在毕业时附赠“绿卡”。奥巴马在北京APEC 会议期间还宣布,对中国公民开放10年赴美多次往返签证。2014年6月12日,日本参议院通过新修正案,规定拥有符合高级技术资格的外国人,住满3 年就可以申请日本永久居留权,而不是以前需要住满10年的要求。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还宣布在日本设立“国家战略特区”,为外国创业者提供创业时所需的行政和民间所规定的手续的统一办理渠道。2014年8月11日,英国将实行专门针对中国的签证便利化措施--24小时超级优先服务签证,提交申请后可在24小时内得到受理并获得结果,吸引了更多的中国人才赴英国工作或开展商务合作。2014年2月6日,加拿大正式对中国公民单方面开放10年赴加多次往返签证,每次可停留长达6个月;2015年初,又与中国互发10年有效签证,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一个信号:各国对于吸引外来人才的热情依然高涨,人才政策的开放度不断提升,而相比之下,我国人才政策开放程度还有更大提升空间。
面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 服务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局,“十三五”期间,我国需要站在全球视野高度,加快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加快建立创新型人才队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保证。
分析“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可以看出,此次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举措,都围绕“创新”这一目标,以人才作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转型、实现民族复兴的根基与希望。我认为,此次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特点还包括如下几点:
一、更强调人才制度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指出,我国要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此后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国际人才制度改革。以外国人才制度为例,过去的一年,我国人才制度改革力度非常大。重要的改革有如下几个:2015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2015年6月9日,公安部扩大了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外国人工作单位范围;2015年9月1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
同时,一些新的、极具创新性的政策,已经开始在国内试点。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发达国家,向外国人才发放工作签证、永久居留证已经成为向移民发放的一种“福利”。像上海在2015年5月出台、北京在2016年1月出台的人才新政20条,有很多制度已经与国际接轨了,很有国际竞争力。目前,在上海年薪60万元以上、北京年薪50万元以上即可被认定为人才,外籍博士毕业在京工作连续4年,就可以获得“绿卡”;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允许在这些地方就业、创业;甚至外国毕业的外籍学生都可以来北京实习。我国也开始通过签证“绿卡”向外国人发放“福利”。
在国务院、中央办公厅和公安部等中央部门推动下,预计今年和明年,全国各地对外国人才放松出入境和居留的限制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中国的人才市场中将有越来越多外国面孔。
二、主基调更加开放
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人才观,为我国“十三五”期间的人才政策进一步开放奠定了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及“国际人才”,提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观。我曾经在2014--2015年向中央提交在“十三五”时期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的建议,其中包括扩大外国人才永久居留人群范围、降低“绿卡”门槛、吸引和留住外国留学生、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等建议。“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不仅重提“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而且提出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党政人才”、“完善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扩大来华留学规模”、“培养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等”。这些新的观点被中央采纳,说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未来五年内,培养国际人才的决心。这些国际化制度的改革,将是“十三五”时期人才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
三、重视打破人才跨界流动的壁垒
鼓励和支持人才流向西部地区和基层岗位一直是我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方面。“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提高人才“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保证人才上升通道,形成人才跨行业、跨地域流动自由态势。纲要中特别提出促进人才在“不同性质单位”之间流动,暗指人才在体制内外的流动壁垒将会打破。目前,我国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人才制度过于封闭,人员薪酬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滞后于社会发展,无法满足人才个体和单位集体的需求。“十三五”期间,推进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四、重视“高精尖”人才的推动力和高技能人才的支撑力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要“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质上是寄创新驱动发展的最大希望于高层次人才。一方面,高层次人才需要在本土加大培养,同时也需要开发外来智力。目前,我国高层次人才流失问题依然严峻。2014年底,中科大发起的调查显示,36年来,中科大少年班培养的超过202位教授中,有185人仍然留在海外。据2011年美国能源部研究所一项数据调查,获得科学与工程类博士学位的学生依然滞留在美国的比例,中国博士毕业生2011 年为85%,高居第一,比日本、韩国的滞留率高出一倍还多。同时,这部分人才是可以被吸引回国和集聚来华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在社科文献出版社的《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报告》蓝皮书研究数据指出,我国目前共有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400多万人。这部分海外人才大部分为高学历人才,本科以上学历的占80%,硕士以上学历的占44%。如何吸引这些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服务和为国服务,是我国人才政策面临的重大课题。
“十三五”规划中列出6 项未来五年将要实施的重大人才工程,其中一项是关于高技能人才的“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2011年7月6日,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是中国第一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但是出台国家层面的高技能人才重大项目,在五年规划中是首次提到。高技能人才是我国创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力量。据麦肯锡的预测,我国技能人才缺口约有2400万。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人民对消费品质量要求提升,要求增加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商品供应。德国、美国率先引领的工业4.0智能工业时代,个性化、定制化产品将成为未来主要的消费品。我国尚未在加工制造水平上赶超欧美,在智能化、个性化和定制化产品时代,更将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弘扬的“工匠精神”,实质也是“十三五”时期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产业升级提供支撑的理念。
文章选自《中国与全球化智库》2016年4月刊总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