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聪:从CECA到ECFA 绿营挟持下的台湾经济何去何从

作者:张聪发布日期:2009-04-10

「张聪:从CECA到ECFA 绿营挟持下的台湾经济何去何从」正文

摘要:马英九执政以来,两岸经贸交流取得重大突破。最重要的是两岸全面、双向、直接“三通”的基本实现,对加速两岸“经济一体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为两岸关系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台湾面对即将走上轨迹的“东盟+1”、“东盟+3”协议,有被边缘化的可能。为避免此窘境发生,马英九政府极力说服台湾民众认清形势,为两岸尽快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定扫除障碍。但绿营方面大肆宣扬马政府“卖台”、“亲中”,搞“一中市场”,台湾社会陷入争议。台湾人民要理性看待两岸经贸交流,不对经济做过渡政治化的解读,才能为台湾经济把好脉、定好位。

关键词:CECA、ECFA、两岸经贸、台湾经济、边缘化

马英九上台以来,两岸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定”(CECA)问题,已成台湾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其中,台湾石化、塑料等六大工商产业联合呼呼尽快与大陆“签订CECA”,称此举为“救台湾”;绿营方面多方反对,不但强烈要求全案必须送交“立法院”审议,协定内容必须由公民投票决定,而且扬言如果两岸签CECA,就走上街头游行抗争,发动民众罢免马英九。对此,马英九亲上火线,接受各类媒体专访,阐释政策紧迫性及必要性。2月27日,马英九强调签ECFA不牵涉“主权”,将CECA更名为ECFA,即“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台湾政商各界纷纷表态,称两岸签订CECA是经济问题不是政治问题,更是刻不容缓之事。他们呼吁绿营不要意识形态先行,置台湾于边缘化之地。

一、从CECA到ECFA

(1)、CECA问题的提出

所谓CECA(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即“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 追溯其起源,可知CECA是2005年“胡连会”达成的“和平五项愿景”中提出,即 “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就其性质而言,CECA是在WTO框架下自由贸易协定的一种,只涉及经贸关系,并不涉及政治内容。简言之,即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依据WTO规则,透过诸如降低关税及排除非关税贸易壁垒等措施,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机制进程。2008初,马英九代表国民党参选时,曾提出两岸应成立共同市场的想法,称“选后不但要积极改善两岸关系,而且建议两岸应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1]该想法有点类似大陆与香港、澳门所签署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即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大陆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国台办主任王毅在参加第四届海峡两岸经济区论坛时指出:“两岸经济交往发展到今天的规模,需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推进两岸经济关系的规范化与稳定化”。胡锦涛总书纪在对全体台湾同胞的讲话中,提出要积极推动“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架构”,正面响应了马英九所提出两岸应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的建议。至此,CECA出现在舆论中。

(2)、绿营极力反对下名称的妥协

CECA在舆论中出现后,绿营人士习惯性将其做“政治化”解读,掀起一片反对浪潮。从名称上讲,CECA让反对人士联想到港澳同大陆签署的CEPA,担心马英九搞“一中”市场,要把台湾“香港化”。 民进党主席蔡英文称马英九的架构协议“怎么看都会牵涉‘主权’问题,不只是‘政治主权’,更重要的是经济自主性问题”[2];台湾团结联盟主席黄昆辉更是在“民间国是会议”上叫嚣,两岸若签署CECA,就罢免马英九。在此压力下,马英九做出策略性调整,将其更名为“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即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谢长廷公开宣称:“CECA退到ECFA,松了一口气”。

台湾之所以希望和大陆签署ECFA,一方面希望在两岸达成协议后,台湾能和东盟国家一样,享受90%货物出口到大陆免税的待遇;另一方面,两岸签署CECA,台湾才有可能与东盟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议,由此来避免台湾被国际社会边缘化。总之,不论名称如何界定,ECFA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为亚太区域经贸合作机制的形成做好安排的性质不会改变。

二、签订CECA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出口型经济的需要

上世纪50年代,台湾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使岛内市场日益饱和,经济增长遭遇瓶颈。要想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就必须向岛外寻求市场,实施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1965年――1972年,台湾实施两个四年计划,以外向型经济为重点,设立出口加工区以发展外资企业,加工的产品除特殊条件外,“不得内销”[3]。这不仅为台湾获得了岛外大量资本、技术和人才,而且将台湾置于全球经济链条中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经过两期四年计划,台湾工业建立起了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模式,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台湾年均工业增长速度为17.8%,1968年更是高达22.3%。[4]至此,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格局最终完成。

正如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所言:台湾经济以出口为导向,以2007年为例,台湾出口(商品及服务输出)总额为2901亿美元,占台湾GDP总额73.48%。 2007年台湾净出口为274.3亿美元,对其5.70%经济成长的贡献度为3.81%,[5]由此得知,出口贸易一直是维系台湾经济成长、产业升级的最重要动力。出口型结构的台湾,面对贸易对手之间相互给予优惠措施的现实,仍然深陷政党纷争的口水战。绿营政党不管台湾经济边缘化现实,也不顾台湾人民生活困顿,为其政治私利绑架台湾经济。试想东盟+1,东盟+3正式形成后,台湾面对的是怎样的贸易环境:大陆、东盟及日韩之间90%的货物享受着低关税甚至零关税的优惠,台湾的产品进入这些主要贸易对象的市场则要承担6.5%的高关税,台湾产品的竞争力在高关税面前顿时黯然失色,这对台湾经济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台湾要想摆脱悬挂在头上边缘化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必须尽快同大陆签署CECA,融入区域经济,这才是当下台湾的明智之举。

(2)、两岸经贸现实的要求

自1987年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地区探亲后,两岸正式开启经贸交流,迄今已逾20年。从产业结构上来看,上世纪90年代,台湾通过向大陆转移鞋子、纺织服装、食品、玩具和工艺品等产品,完成了从传统制造业向电子、石化、机械为主的新兴产业的升级。尤其是电子产业占了很大比重,从而使得台湾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主要科技产业制造中心。从资源优势来看,台湾地区有雄厚的资金,较强的研发能力,可以为大陆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保障;大陆有丰富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可以为台湾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理想的腹地,因此两者在经贸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上世纪初90年代,大陆就已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如今,台湾对大陆(包括香港)的出口占了其出口总额的近40%,成为支撑台湾经济的重要力量。台湾对大陆的出口依存度由1990年的4.88%,上升到2007年的30.1%,这一时期,两岸贸易平均年递增率高达30%以上。[6]据统计,截至2007年,台湾对大陆贸易总额超过5千亿美元以上,为台湾赚取超过3千亿以上的外汇,可见两岸贸易往来是台湾近年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7]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地,最大的投资目的地。自2005年起,大陆相继出台一系列特别的惠台措施,甚至是更为积极的单方面的惠台措施或利益让渡做法。在第四届国共经贸文化论坛会议上,大陆有关方面再度出台十项惠台措施。不但直接解决了台湾特定产业的困难,而且为两岸经贸关系与台湾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上述事实表明,若没有两岸经贸交流,没有大陆对台湾的支持,台湾经济发展必然会面临巨大的困难。

但目前两岸在经贸联系上仍存在一些障碍,如贸易方面,台湾对大陆产品进口开放率仅80%左右,约有2000多项产品进口受到管制,除了大部分属敏感的农产品外,还包括不少大陆极具竞争力的轻工产品[8];大陆商务人士进岛及从事商务活动仍受到诸多限制。如果两岸能够在经济合作制度化方面取得突破,不但台湾会有更多商品进入大陆享受零关税优惠,而且陆资入台可以拉动岛内投资,刺激台湾经济更快地走出负增长。在两岸经贸联系日趋紧密,且需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陆与台湾建立经济合作机制,加强经贸往来,实乃大势所趋。

(3)、经济危机下摆脱困境的出路之一

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全球经济都遭遇重创。在外贸需求大为减少的形势下,高度依赖出口的台湾经济遭受的冲击更大。据台“行政院主计处”公布的最新数据初步统计,台湾的经济增长率从第一季度的5%以上迅速转为下半年的负增长。第四季经济增长率-8.36%,为1955年来单季最大负增长,经济衰退已成定局。[9]在台湾经济增长依赖度最大的出口贸易方面,形势更加紧迫: 2008年12月出口136.4亿美元,创下2003年10月以来的最低值,为历年最大减幅;2008年第四季出口衰退24.7%,外销订单的衰退从2008年10月的5.56%,猛增至11月的28.51%。[10]2010年“东盟十1”形成后,大陆与东盟大部分货品关税将取消,台湾的石化、塑料、纺织、机械、汽车等产品都将大受冲击,因此六大工商产业联合呼呼尽快与大陆“签订ECFA”,这“是救台湾而决非卖台湾”。

金融危机之下,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寻求相互合作和支持,以求渡过难关。最高领导人及各国财长通过各种峰会会晤,寻求建立应对金融危机的合作机制。台湾的当务之急,是要同大陆及其他经济体加强联系,最大限度的减少金融危机的冲击。依据自身的经济结构,重拳要落在出口贸易上,以渐进的方式与各经济体建立制度性经济合作协议,同大陆签署ECFA则是其中重要一环。两岸由此实现商品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形成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一个新起点与新平台。如果台湾仍深陷政治“绑架”经济的泥潭,经济必然会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4)、港澳提供可行的范例

2003年,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分别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随后又分别签署了相关的补充协议。按照协议,双方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的前提下,秉承“一国两制”的方针,逐步减少或取消之间实质上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实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繁荣。[11]从性质上来说,CEPA属于经贸关系,并不涉及任何政治内容,大陆并不刻意体现某种特定的政治关系。CEPA从经济上为“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虽然截至现在CEPA生效时间不长,但我们已从一些迹象看出端倪。比如双方贸易往来增长率保持20%左右;零关税诱因,使跨国企业赴港澳投资增加;双方服务业往来加强,外国服务业在港澳设据点作为进军大陆的跳板,尤其是金融业;开放大陆居民赴港澳旅游,促进其旅游业发展;双方专业人员来往频繁。[12]CEPA的实施促进了内地与港澳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经济的融合,也提高了内地与港澳经贸交流与合作的水平,推动了香港经济转型和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化,促进了三地经济的共同发展。

大陆和台湾均为WTO会员,由大陆与港澳签署CEPA的经验可得,在不牵涉政治议题的前提下,两岸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建立互信,依据CEPA的实质内容,结合两岸经贸发展的实际,完全可以理性务实地进行经贸合作。借此实现包括两岸四地的大中华经济圈,建立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5)、防止边缘化的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贸易安排不断涌现。世界主要国家和区域集团在WTO最惠国待遇基础上,通过签署协定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彼此通过分阶段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服务领域改善市场准入条件等措施,加快发展自贸区,从而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2001年大陆率先启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随后又与港澳签署“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到2006年初,大陆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有9个,涉及27个国家或地区,涵盖了大陆外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13]反之看台湾,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