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吉:台湾经济与两岸贸易分析

作者:吴忠吉发布日期:2005-09-21

「吴忠吉:台湾经济与两岸贸易分析」正文

「内容提要」1980年左右,台湾岛内资源禀赋由早期劳动力充沛与资本不足逆转为劳动力不足与资本过剩,过剩的资本涌进房地产业,引起房地产帐面价值虚涨与狂飙,进而带动股市形成泡沫经济。1994年泡沫经济开始破灭。过剩资本的另一出路就是海外投资,大陆近年来吸引了几近半数的台湾海外投资,两岸贸易显示上下游的垂直分工关系。泡沫经济的兴灭与海外投资是台湾近20年来经济变迁的两股浪潮,也是台湾低增长与高失业率时代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台湾经济/产业结构/海外投资/两岸贸易

缘起

依赖充沛劳力从事工业化的台湾,因人口出生率降低,教育发展延宕年青人口工作年龄,再加上早期初级劳力的老化,于1980年左右,岛内资源禀赋从早期劳力充沛与资本不足逆转为劳力不足,也衬托出资本过剩的局面。资本过剩,使投资意愿衰降,投资率由1980年的30.61%逐年下降至1986年的18.12%.1970年之前,台湾贸易呈长年逆差,1971年至1978年的经常顺差,终在1978年从长年贸易的冲销中开始累积有17亿美元的贸易准备,1980年的贸易顺差所累积的外汇为15.93亿美元。然而1981年投资率下降,开始压挤出庞大的贸易顺差,从顺差累积得的外汇金额于1988年达867.28亿美元,外汇存量累积平均年增长率高达64.81%.外汇存量快速累积的结果,于台币价位不升,反由35.96元兑一美元贬值至1983年的40.22元,再缓慢升值至1985年的39.80元。几乎不升反降的情况促成岛内新台币供给快速增加。1986年年增长率达51.4%,1987年与1988年也有37.7%与24.4%异常的激增率。

岛内过多的货币并未引发物价膨涨,反基于投资理财的选择,大量地涌进房地产,即刻引起房地产帐面价值的虚涨与狂飙。资产帐面价值的飙涨,全额灌注于反映股东权益的净值中,从而带动1987年与1988年股市的飙涨。这便是台湾泡沫经济的兴起。

企业以飙涨的资产重新向金融机构抵押借款,并扩大企业规模或转投资其它事业,带来社会假象的繁荣。飙涨过头的房地产价位,引诱建筑业扩大住宅与非住宅的兴建。终因空余房屋过多,房地产价位于1994年开始下滑。抵押品价值不足使金融机构形成超贷,企业赖帐也促成金融机构呆帐持续升高并紧缩银根,遂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形成潜在的财务危机。

其次,外汇快速的累积终使新台币价位于1986年开始升值,由1985年的39.80元兑一美元升值至1989年的26.16元,并且在1989年至1996年维持在25.40元与28.50元的稳定状态。高价位且平稳的汇率引动台湾海外投资的兴起,开导台湾产业结构的调整。

泡沫经济的兴灭与海外投资的兴起,是台湾近二十年来经济变迁的两股浪潮,也是台湾低增长与高失业率时代形成的主要原因。

台湾的海外投资

国际贸易的主要功能,就是促使各国依循各自相对利益,从事生产分工。其次,国际间的均衡调整,在于边际值的均等。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国际经济意涵,是提供国际市场庞大的廉价劳力。经由制成品的输出,或为外资企业输出劳务,导致国际间工资的下跌与通货紧缩。使往来国家由原有劳力不足逆转为劳力过剩。不仅工资下跌,还导致劳工的失业,并因低薪初级劳工工资的下降或失业导致社会所得分配的恶化。

大陆工业化也是从传统民生工业开始,以其廉价劳力的优势,占领他国的国际市场。包括台湾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在自廉价劳力至科技与管理能力的相对利益方面,台湾与欧美日间的贸易,其廉价劳力的优势不及东南亚与大陆;而与东南亚与大陆间的贸易,其科技与管理的优势又不及欧美日。两头相对优势的收缩,使台湾贸易趋于萎缩。出口占GDP 的比率由1986年的58.10%,降至1992年的43.55%;1995年后才又由1994年的43.65%回升为47.98%,渐次提升至2000年的54.44%的水准。

从1990年至2002年累积投资额观察,侨外来台投资金额为430亿美元,而台商海外投资为583亿美元,后者高于前者,表示台湾不再是国际资金净流入地区,反而已是国际资金的净输出区域。在海外投资中,往大陆地区的比率高达45.68%.其中1993年、1997年与2002年的比率都超过50%以上,显示大陆已是台湾主要投资地区。

因应相对利益的选择,台湾企业调适的主要方法是劳力密集的产业往东南亚与大陆投资,金融保险服务业则往美洲投资。因此,往大陆投资多以制造业为主,占对大陆总投资的91.10%;但往大陆以外地区投资却以服务业为主,占总投资额的66.15%.因此大陆投资对台湾的影响应多集中于台湾的制造业。

资料来源:“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中华民国”华侨及外国人投资、对外投资、对大陆间接投资统计月报》,2003年3月。

从时序上观察,台湾往大陆投资初期以民生工业与石化工业为主,但1998年以后改朝电子精密业集中。另外侨外商来台投资的制造业比率虽不大,但如表2,也以仅次于金融保险业而有18.18%之电子精密业为主。电子精密业由外商至台湾投资,而台商又往大陆投资,此似乎显示在加工层次上,台湾是欧美日的下游,而大陆是台湾的下游。

两岸经由投资所发展的经贸关系,在产业间已经由相互的平行推挤,转为上下游的垂直分工关系。这种现象表示台商在大陆投资,已使两岸从竞争的关系转变为贸易互补关系;而且,由于大陆加工位处台湾下游,所以台湾对大陆享有高额的贸易顺差,这是两岸经贸整合的一个有利结果。

资料来源:“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中华民国”华侨及外国人投资、对外投资、对大陆间接投资统计月报》,2003年3月。

资料来源:“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中华民国”华侨及外国人投资、对外投资、对大陆间接投资统计月报》,2003年3月。

两岸的贸易

往香港出口的产品结构,如表4所示,纺织品所占比率由30.37%逐年下降至2001年的14.38%;金属制品的比率则呈提高走势,但成长在近年来有趋缓现象;橡塑料制品的比率则变化不大;然而电机产品的比率却快速地由25.57%提升至47.11%.大致上,呈现电机产品取代纺织品的出口趋势。这便是台湾出口比率于近年来又告回升的原因之一。

在进出口过程上,自香港的进口比率1989年为4.22%,呈逐年下降之势,至2002年已降为1.54%.往香港的出口比率于1952年至1987年期间平均为7.53%,但自1988年跳升为9.21%后,便呈逐年上升至1997年的23.50%,并于2002年达23.64%,首次超越往美国20.48%的出口比率。香港已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地区。

资料来源:“经建会”,《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2002.

从转口之间接贸易观察,自大陆的进口比率由1987年的0.83%,缓慢上升至2002年的2.94%;往大陆出口的比率则由1987年的2.28%上升至1995年的8.85%后,转趋下降至2000年的6.47%,但2001年回升至7.17%,于2002年又达7.89%.不论从港台间的贸易,或从大陆与台湾间的转口贸易观察,均看出台湾往大陆的出口比率远高于自大陆的进口比率。这显示台湾对来自中国大陆的进口有所管制,或中国大陆工业生产位居台湾下游。

再者,台湾对外贸易自1976年以来,均呈贸易的常年顺差。然而,若将对香港的进出口排除,却自1992年以后,台湾对香港以外地区的贸易都转呈逆差的情势。两岸的贸易呈现出台湾居上游而大陆居下游的垂直分工关系,这是台湾仍能维持高额顺差的重要因素。

台湾产业结构与劳工失业

台商大陆投资对台湾境内生产而言,形同岛内制造业产地外移,但因海外投资形同企业经营版图扩大,行销管理与产品设计作业增加,因此企业对高级劳力需求增加,而对加工生产线上的初级劳力需求则减少。

制造业产值比率自1951年以来,如一般开发中国家为累积资本而呈长期降低的消费支出比率,因经济成长与家庭所得增加,于1988年开始止降回升,且消费内容也由日用制品的需求转为服务的需求,投资理财需求也带动金融保险业的兴起,如此,使台湾产业逐渐由工业朝服务业转型。

台湾制造业产值占GDP 的比率于1988年开始衰降,但泡沫经济兴起引发建筑业的扩张,适时吸收了制造业可能失业的初级男性劳力;同时服务业的扩张也适时地吸收制造业可能失业的初级女性劳力。结果,制造业产值的衰降不仅未引发台湾失业率的上升,反使失业率从1985年的2.92%逐年下降至1993年的1.45%.两岸经贸整合使两岸产业关系由产业间的平行推挤,转为产业内垂直分工,且大陆工业生产居于台湾工业生产的下游,并密集于电子精密业,使台湾电子精密业取代传统工业,成为台湾主要的出口工业,制造业的产值比率才止降回升。但科技工业的发展仍是增加对高级劳力的需求,而降低对初级劳力的依赖。

1994年,泡沫经济幻灭,引发企业财务困窘与金融呆帐危机,不仅工业投资衰降,连服务业的发展也陷于停滞状态。建筑业也因盲目扩建,空房过多而开始衰降。建筑业与服务业丧失吸纳失业人口的功能,台湾失业率开始上升至2000年的2.99%.2001年台湾境内投资衰降到了空前的20.61%,出口也衰退到了7.77%,失业率攀升至4.57%,2002年更创下5.17%的空前纪录。

失业率的攀升导致工资的下降,也使所得分配恶化,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然而与其将失业问题归罪为两岸经贸发展结果,不如应说是台湾泡沫经济与投资环境恶化的产物。如何化解金融危机,改善投资环境,从事人力投资导向的教育改革,并创发灵活的就业市场,才是台湾所应克服的重要难题。

吴忠吉/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1期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