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涌:“毛泽东”登陆台湾:历史的总要还给历史

作者:傅国涌:“毛泽东”登陆台湾发布日期:2005-06-28

「傅国涌:“毛泽东”登陆台湾:历史的总要还给历史」正文

6月12日下午在台北揭幕的《在毛泽东的那个年代》摄影展,首次在展出了三十几幅毛泽东从1940年到1962年的留影,在台湾岛内反响热烈,当地有两家电视台对开幕式进行了直播。新华社随即发出“毛泽东历史照片首次登陆台湾”的通稿,引起了许多媒体的关注,许多新闻在标题中突出了“冲破政治禁忌”的意义。老实说,这对台湾而言,已经没有多少政治禁忌,随着物换星移,毛泽东也好,蒋介石也好,都已经是历史人物,进入了历史的记忆,昔日的恩恩怨怨正在时间中稀释、淡化,国民党也早已从执政党变成了在野党,最近在台湾政治格局中依然占有一席之地的国、亲两党领袖还完成了举世瞩目的“破冰”、“搭桥”之旅,新的一页似乎正在翻开,对岛上的民众来说,将历史的还给历史已没有什么障碍。

不久前,龙应台在《中国青年报》撰文《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提及今年2月大力歌颂共产党伟大的革命样板戏《红灯记》一字不改、原汁原味地在台湾演出,轰动一时。看戏前,台湾最高教育主管亲口对她说,“不过他们对台湾不太了解,为了‘体贴’我们,把台词都改了,‘共产党’改成‘革命党’三个字,说是不要‘刺激’我们;我就批示,根本不需要,共产党就共产党嘛。什么时代了。”

“共产党就共产党”,毛泽东就毛泽东,《红灯记》的上演,毛泽东的“登陆”,乃至台湾渔民挂五星红旗都告诉我们,一个高度紧张的、风声鹤唳的、缺乏自信的,连鲁迅的书都要封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一个把政治对立、意识形态分歧凌驾在一切之上,老是以狭隘的眼光、沉浸在旧日铁与血的厮杀阴影中的非常态社会,已向正常的看待历史和现实分歧的社会转型,一个尊重文化多样化和个人自主空间的社会正在出现,并逐渐成熟起来,从而孕育出一种客观对待历史的心态,再也没有什么充满了巨大恐怖的洪水猛兽。曾经被脸谱化的毛泽东,当他的大幅照片第一次如此集中地出现在台湾民众眼前时,他们看到的完全是另一个别具魅力的历史人物,他在政治领袖的威仪之外、神话光环之外生活化的一面,他面朝大海时的沉思,和和儿子促膝谈心时的神情意态,他和孩童嬉戏时微笑的面容,他赤脚读报时的悠闲和专注,他在生活中的举止投足,这一切才是海峡对岸生活在常态社会中的人们更感兴趣的。

他们眼中的毛泽东不再是长期的意识形态宣传中可怕的政治符号,而是一个进入了历史,曾在历史中留下深刻烙印的有血有肉的凡人,是20世纪中国史上不可回避的人物,暂且抛开纷纭复杂、刀光剑影、功过是非,透过那些黑白印象,他们看到的不只是历史,还有人生、命运。他们看到了混世魔王毛泽东在政治舞台之外的另一面,有位台湾观众如此说:“我觉得他似乎是一个蛮懂得生活的人,他总是微笑着,看到他这些日常常的生活图片,觉得他是一个蛮轻松的人。” 当然,由于长期的对峙、封锁、隔绝和不正常的宣传轰炸、洗脑,他们对对毛泽东政治上的作为、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大陆社会经历的风雨沧桑并不了解,就像我们对岛上的社会变迁、文明进步的历史并不熟悉一样。因此,当毛泽东“登陆”台湾时,那里的民众才会感到好奇,感到新鲜。

毋庸置疑,摄影展浮现的只是历史的表层,要把历史的还给历史,即使在解冻之后,也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过程,需要大量书籍、文章、图片、影象资料的传播、普及,才会使逐渐接近完整的历史。不信青史尽成灰,连战的祖父连横当年怀抱“国可灭,而史不可灭”的信念,发奋独力编撰《台湾通史》,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信史。在台湾民众的记忆中,不应该只有蒋氏父子,只有雷震、胡适、殷海光,同样要有毛泽东、邓小平,有鲁迅、陈寅恪、顾准,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文明的脚步总是向前的,是历史的总要还给历史。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