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功:核武器与第一次台海危机」正文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至为敏感的、核心的问题。1954-1955年初发生的台湾海峡危机是中美两国首次围绕台湾问题发生的一次严重对抗。危机期间,奉行“大规模报复战略”的艾森豪威尔政府不断对中国挥舞核武器,试图以核威慑来实现自己的政策目标,结果却是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本文主要依据美国近年解密的档案文献和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就这一时期核武器在美国政府决策中的作用做一初步探讨。
一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执政后,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制定了“新面貌”战略,其核心内容是所谓“大规模报复”战略,主张以尽可能少的代价来获取尽可能大的威慑力量。基于朝鲜战争的经验,艾森豪威尔等人认为,杜鲁门政府奉行的遏制政策是“消极的、徒劳的和不道德的”,必须以积极的、大胆的“解放政策”取而代之;美国不可能在共产党“可能进攻”的每一个地区派驻军队,不应把防卫力量单薄地分布在各个地区,相反地,而是应该维持强大的、能迅速回击“侵略来源地”的巨大报复力量来威慑进攻者,建立一支以核武器为后盾的“大规模报复”军事力量。
1953年10月30日,艾森豪威尔批准了主要体现“新面貌”战略精神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62/2号文件。该文件主要阐述的是在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扩张”的同时,如何避免“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避免动摇我们的价值观念和借以生存的制度”。文件指出,美国必须发展并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对苏联和中国形成有效的威慑,最重要的是美国必须在核武器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保持优势地位”。文件建议“如果发生战争,美国将考虑像使用其他武器那样可以使用核武器”,强调“不仅要使美国的欧洲盟国,而且要使苏联明白无误地认识到,一旦欧洲遭到进攻,美国将毫不犹豫地使用核武器和大规模报复手段来进行回击”。同时,该文件主张“在国家安全委员会进一步考虑之前,这一政策不得公开”。这表明,美国决策者对核武器有了新的认识,即在美国的武器库中,“核武器实际上已经取得了常规的地位”,并开始把核力量作为实现其外交目标的一个重要工具。
1954年1月12日,国务卿杜勒斯在纽约对外关系委员会发表演说,首次对国家安全委员会162/2号文件提出的新战略作了公开的阐述。他首先批评杜鲁门政府的战略“不是一种健全的战略”,指出:“我们的目标是使我们同盟友的关系少花钱多见效。为了做到这一点,要更多地依靠威慑的力量,同时减少对局部防御力量的依赖。”杜勒斯认为,“局部防御将永远是重要的”,但是“单纯的局部防御绝不可能遏制共产党世界强大的军事力量。必须用大规模报复的打击力量作为进一步的威慑来加强局部防御”。他最后强调,“阻止侵略的办法就是由自由世界愿意并且能够利用自己选择的方式在自己选择的地点做出有力的反应”。他的这一讲话被新闻界解释为,今后无论来自共产党国家的“侵略行动”发生在哪里,美国都可能立即用原子武器对苏联或中国进行报复。随后,副总统尼克松也宣称,“我们将不容许共产党在世界各地的小型战争中把我们一口口吃掉,我们今后将主要依靠大规模报复能力;其好处在于我们可以自己考虑决定在我们所选择的时间和地点使用这种能力,打击侵略的主要策源地”。很显然,与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政策相比,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新面貌”战略更具浓厚的军事冒险主义色彩。在随后的几年里,美国领导人多次在重大国际事件中挥舞核武器,试图以核威慑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美国在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中的表现即是一典型例证。
二
1954年9月中国对金门的炮击不仅使台湾问题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同时也使美国政府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国民党在金门驻守了4万多正规军,并将沿海岛屿视为“反攻大陆”的踏脚石。正如美国中央情报局所做出的分析,一旦中国攻占沿海岛屿,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威信,使美国的信誉下降,并沉重打击国民党的士气;美国如果承担沿海岛屿的防御义务,就会引起英国、印度及日本的反对和担心;如果美国对沿海岛屿的态度摸棱两可,不做明确的界定,可能会促使中国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艾森豪威尔则声称中国炮击金门是他执政最初18个月中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以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空军参谋长特文宁等为首的强硬派极力主张美国应派兵“保卫”这些沿海岛屿,甚至可以没有盟国的支持独自行动。他们坚持认为保持沿海岛屿在军事上具有重要价值,不仅是收集情报的良好场所,而且也可以作为袭击和骚扰沿海地区的集结地,称这些沿海岛屿对防守台湾的重要性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如果中共控制了金门和马祖,“将在政治上和心理上严重损害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威信,并削弱国民党的士气”。他们力促美国参与这些岛屿的“防务”,并且帮助国民党轰炸大陆,如有必要则投掷原子弹。美军驻远东部队司令赫尔也表示:在台湾海峡存在着一种严重的可能性,即“局势的发展极为迅速,以致同中共发生全面的敌对”;如果情况确实如此,美国应准备使用所拥有的一切力量来确保胜利,这“包括使用原子弹”。国务卿杜勒斯的态度非常强硬。9月4日,正在马尼拉出席东南亚条约组织成立会议的杜勒斯指示国务院说,失去金门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心理上的影响”,从而导致共产党“得寸进尺”。根据他的估计,炮击事件可能是一连串事态的开始,并可能对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日本等产生严重的影响,从而严重危及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整个战略地位。为此他建议,如果美国认为需要防守沿海岛屿,那就必须采取行动,即使这需要进攻中国大陆。杜勒斯还指示国务院将中国的炮击视为“紧急事态”,立即同国会领袖协商,以获得国会的支持。
9月12日,艾森豪威尔在丹佛主持召开了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集中讨论美国对中国炮击金门的政策。会上,雷德福等人继续坚持军事介入,甚至提出美军与国民党军队一起对大陆进行空袭。雷德福认为,只要授权美军攻击中国大陆,并在必要时动用核武器,金门是能够守住的。他宣称,对中国“除了被迫进行一场全面战争之外别无选择,否则我们将使美国一直受消极政策的影响,从而会逐渐在局部冲突中丧失自由世界的力量”。在随后的几次会议上,雷德福一再强调,美国协防沿海岛屿不会导致与中国的全面战争,美国袭击中国境内目标也不会把美军拴在那里。他反对将沿海岛屿问题交给联合国来处理,声称国务院的政策将最终导致美国“失去”台湾,并切断目前在太平洋地区的战略防线。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一份备忘录甚至断言,国务院在台湾海峡奉行的不再是遏制政策,也非维持现状的政策,而是“以牺牲美国的声望和战略地位为代价、显示共产主义胜利的政策”。艾森豪威尔虽然对美国协防台湾态度十分明确,甚至为此不惜动用原子弹,认为“共产党的舰队可能是原子弹打击的一个合适的目标”,但对沿海岛屿却并不愿意这样做。在他看来,除了心理的因素外,金门并不真正重要。美国主要是要控制台湾,不让其落入共产党手中,如果美国将“保卫”台湾的地区扩大到中国沿海岛屿,势必会大大增加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的风险,认为军方领导人的意见过于冒险,指出那样的行动需要得到国会的批准,因为这将意味着战争。艾森豪威尔对雷德福等人批评说:“我们现在不是讨论一场有限的丛林战,而是在讨论跨进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门槛。”他希望在美国军事力量不卷入的情况下,国民党能将沿海岛屿守住。杜勒斯的观点更典型地表现出了美国在沿海岛屿问题上处于一种“极端进退维谷的可怕境地”。一方面他宣称“中国共产党人正在进行试探,除非我们制止他们,否则,我们在远东就面临着灾难”,认为如果让国民党人从沿海岛屿撤退,那将对他们、对美国在远东的盟国,如韩国、日本和菲律宾产生“严重的心理影响”,并促使中国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但同时他又表示反对在沿海岛屿和大陆之间“划线”,担心“如果定下一个方针,自己参与金门和马祖的防务,我们将发现处在没有盟国支持的情况下和红色中国作战”,除了蒋介石和李承晚,“全世界都会谴责我们”,美国国内舆论也将产生严重分歧。这样一来,美国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为了摆脱困境,杜勒斯绞尽脑汁,最后想出了一个“万全之策”,即把沿海岛屿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解决,由安理会做出一项维持台湾地区政治和领土现状、实现停火的决议,这样既可以避免与中国发生全面战争,又能够保住沿海岛屿。杜勒斯认为这是美国目前所能采取的最好的办法,无论共产党否决或同意这一计划,“美国总有所得”。这一建议得到了艾森豪威尔的首肯。会议最后决定:由杜勒斯负责去探索实施这一方案的可能性,并尽早采取行动;国防部则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为采取一切可能的行动做好准备。经过多次磋商,10月12日,美国、英国和新西兰三国政府就代号为“神谕”的提案达成协议,决定由新西兰为提案国,要求联合国出面斡旋“在中国大陆某些沿海岛屿的敌对行动”,美国和英国将对该提案予以支持。为了换取国民党对“神谕”方案的支持,美国政府表示同意在提案提出之前先行缔结国民党曾多次要求的“共同防御条约”。11月2日,美台关于防御条约的谈判在华盛顿正式开始。经过反复的讨价还价,12月2日,双方签定了《共同防御条约》。与此同时,为了对“迅速增长的苏联和中国的威胁”做出反应,艾森豪威尔于12月1日召见国防部长威尔逊和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斯特劳斯,决定增加在海外部署美国的核武器,将36%的氢弹和42%的原子弹部署在海外基地,其中包括冲绳,并指示斯特劳斯把原子能委员会对原子弹的控制权移交给国防部。
《共同防御条约》一出笼,就遭到中国政府的强烈谴责。为了反击这一条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密切配合,于1955年1月18日收复了一江山岛,全歼国民党守军。虽然艾森豪威尔认为大陈岛的位置使其重要性微乎其微,它的失去不会影响台湾的安全和美国在这一地区的重要利益,但它担心这是中国采取更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前奏。艾森豪威尔表示,“划出最后界限的时刻已经到来”,美国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行动方针。1月19日,艾森豪威尔、杜勒斯和雷德福一起商讨美国应采取的对策。杜勒斯提出,重要的是美国必须明确自己的意图,此时宣布美国对沿海岛屿的局势袖手旁观是不现实的。为此,杜勒斯建议让国民党从大陈撤出,并帮助防守金门。当天晚上,杜勒斯召集由中央情报局局长、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主任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等重要决策人物参加的会议,就沿海岛屿问题进一步磋商。杜勒斯强调,中共对大陈的进攻表明它要夺取全部沿海岛屿以及“解放台湾”的决心,在此情况下,如果坐视不顾,将严重损害国民党军队的士气,并对美国在远东地区的盟友产生不利影响。他再次表示,即使冒与中国发生战争的风险,美国必须利用一切军事手段协助国民党守住金门,包括在必要的时候动用原子弹对中国大陆的目标采取行动。20-21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连续召开会议,商讨对策。杜勒斯强调,美国必须重新考虑不参与协防任何沿海岛屿的政策,在帮助国民党军队从大陈撤退的同时,应明确声明将协防金门和马祖;如果美国的立场仍然模糊不清,那将带来“更大的危险”。尽管国防部长威尔逊、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卡特勒等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一行动很可能导致与中国发生战争,但艾森豪威尔却对杜勒斯给予了全力支持。在他看来,杜勒斯的建议不仅不会增加与中国发生战争的风险,反而还会降低风险,美国无论如何都必须明确划定一道防线。艾森豪威尔在21日的会议上再次表示,不管情况怎样,在目前形势下,他决心帮助国民党守住沿海岛屿,放弃这些岛屿所产生的心理上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即使采取的行动构成了战争行为,他宁愿被国会弹劾,也不想无所作为。他声称已下定决心,不惜任何代价去避免“在为金门的战斗中出现另外一个鸭绿江庇护所的情形”。24日,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咨文,要求国会紧急授权他在认为必要的时候派遣美国军队“保卫”台湾、澎湖列岛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地区”。咨文称,如果台湾和澎湖列岛落入共产党手中,将会“严重地扰乱”太平洋地区力量的平衡,并对美国及其他“自由国家”在西太平洋的岛屿链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一江山岛的“陷落”和对大陈岛的炮击是共产党夺取台湾的前奏,因此,当前形势“对于本国及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乃至世界和平都带来了严重危机”。
1月25日和28日,美国国会众参两院分别以410票对3票和85票对3票的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授权艾森豪威尔“在他认为对于防御和保卫台湾和澎湖列岛不受武装进攻这一特殊目的是必要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