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连战登陆专题(二)」正文
国共领袖60年后再握手
【大公报记者戴亚平北京二十九日电】二○○五年四月二十九日,北京和台北的共同时间十五时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实现了历史性握手。这一握,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跨越了海峡、跨越了时空、跨越了历史。
人民大会堂北大厅,通常是东道主迎接外国元首的礼宾场地,红地毯从大厅中央一直延伸到贵宾厅房车停靠点。三百余位记者的新闻大战,三十余部摄像机的扫描,使得这一时刻的重要性超过以往这里接待过的每一位最高级别的宾客。
此次国共两党的历史性会面,亦同以往在这里出现的礼宾场合有微妙的不同,没有奏乐,没有旗帜,但这一刻,在这一大厅中洋溢着的气氛都比以往任何一次更为隆重、更富亲情,更令所有在场者及所有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关注者动容动情和浮想联翩。
十五时前一分钟,胡锦涛出现在迎宾大厅,胡锦涛向在场记者挥手,随后,站立在大厅正中。「铁娘子」吴仪一身玫瑰红套装随后。
十五时前三十秒,连战出现在大厅,并沿着红地毯稳健地一步一步前行,双方的目光关注地对视,没有招手,只有微笑。
最后三秒,胡锦涛首先伸出了手,几乎在同一时刻,连战也伸出了手。十五时整,胡锦涛同连战的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领袖的手握在了一起。这一跨越海峡、跨越时空、跨越恩怨的握手凝聚在这一时刻。
胡锦涛与连战均着深蓝色西服,不同的是,胡锦涛佩戴红底银点领带,连战佩戴蓝色银点领带,均为双方党旗的基本色。此时此刻的领带颜色,为这次历史性会见作了特别批注。
胡锦涛以一句「辛苦了,我非常热情地欢迎你。」做欢迎的开场白。为方便在场记者的镜头,紧握着手的胡锦涛和连战先后向北、向南微侧拍照。
胡锦涛同连战会见的东大厅在人民大会堂北门东侧,通常这里是进行高峰会谈的场所,双方隔着长桌相对而坐,但今天这里的沙发摆成马蹄形。在主宾双方亲切会见后,小范围会谈移至与台湾有一海之隔寓意的福建厅进行。
在沙发落座后,胡锦涛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示非常高兴的心情。他指出,今天的会见是两党主要领导人历史性的会见,国民党访问团的来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当前两岸关系中的一件大事;两党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既标志着两党的交往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体现了两党愿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决心和诚意,这一步必将记载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册上。
连战致辞时同意,诚如总书记刚才所讲,今天的聚会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六十年来的头一次,也是在两岸五十六年来党和党见面交换意见最高层次的一次,难能可贵。
连战不讳言,国共两党过去曾经有过冲突,但是历史毕竟已经是过去的事情,我们没有办法在此时此刻再来改变历史,但是未来却是掌握在我们的手里。「逝者已矣,来者可追」,两岸绝对应该避免继续对峙、对抗,甚至于对撞,要的是和解,要的是对话。他希望,双方能够继续在一九九二年建立的基本共识的基础之上,建构两岸共同亮丽的未来和远景。
一场六十年一遇的记者会
大公报记者 郑曼玲
2005年4月29日,是一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继六十年来国、共领导人第一次握手之后,又迎来了六十年来国民党第一次以该党名义在中国大陆举办的记者会。
由于这是举世瞩目的“胡连会”后连战第一次面对媒体,连日来追踪报道“和平之旅”的数百名记者都想从中获取国、共恢复对话后的最新成果。因此,距离记者会原定召开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安检门尚未启用,记者会现场――北京饭店大宴会厅的门口就已排起了长龙。
下午三点钟,经过严格安检后的第一批记者首先进入会场。文字记者纷纷抢占第一排显眼位子,摄像、摄影记者则赶紧选取有利位置架设机器,偌大的宴会厅顷刻间就被黑压压地挤满了。
记者会布置得庄重而不失清新。正中央印有“中国国民党连战主席和平之旅记者会”字样的蓝底条幅和铺上蓝色绒布的主席台既凸显国民党的“蓝色阵营”特点,又透露着历史的厚重感,而用以点缀会场的各式鲜花亮丽夺目,则为会场增添了热烈喜庆的气息。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蓝底条幅中央印制的圆型标识,当中的和平鸽、橄榄枝以及“2005 Peace”字样,无疑是“和平之旅”的点题之笔。
由于这是六十年来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大陆的国民党记者会,即便对驰骋沙场数十年的“老记”们来说,这样的记者会会场也是头一回见到。于是,平时习惯将照相机对准他人的记者们此时都把镜头留给了自己,大家纷纷在记者会主席台前合影留念,记录下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幕。
可能是“胡连会”交谈过于热烈延长时间的缘故,原定4点45分召开的记者会一延再延。在会场已等候了近两个小时的记者们一边加紧讨论准备向连战提出的问题,一边还不忘相互采访,了解各地传媒对此次国、共高层会谈的看法。
5点左右,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成员陆续进入会场。进来的每一个人都引起记者浓厚的采访欲望,引发一阵阵骚动。国民党“立委”、蒋经国之子蒋孝严一进门,就被大批记者围住,你一言我一语将蒋先生问个不停。而靓丽的国民党女发言人郑丽文的出现更加引人注目,不少记者急步上前了解最新消息,有一位记者还拿出连战祖籍地――福建漳州龙海市马崎社的连氏宗亲邀请连战返乡访问的邀请信,请郑丽文转交连战先生。这一情景迅速引起在场其它记者的注意,闪光灯瞬间闪个不停,正在直播记者的一些网站也第一时间在网上发布了这一消息。
5点35分,身着深色西装佩带鲜蓝色领带的连战带着满意微笑步入会场,与国民党秘书长林丰正、国民党“文传会”主任委员张荣恭、国民党发言人郑丽文在主席台上就座后,记者会正式开始。连战一边向记者就迟到一事致歉,一边审视着会场的环境,显然对在北京召开记者会还有一个适应过程。
简单的讲话之后,记者开始提问。在此期间,会场的一束强光因讲话对象的变换而不断在主席台在记者席之间交替照射。有资深大陆记者称,大陆方面记者会并没有这种惯例,可见这是国民党在台湾举办记者会的习惯,看来在北京举办的记者会也还是打下了浓浓的国民党的烙印。
除了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之外,被张荣恭直呼其名点到的记者几乎都来自台湾。由于双方长时间接触的熟识,连战在回答他们问题是显得轻松自如,对答流利。只是台湾东森记者问到,假如民进党不配合或不愿意接受国、共两党在北京会谈的成果,这趟和平之旅是否受影响时,连战显得十分激动。他加重了语气说,“希望台湾老百姓不要象你一样这么悲观。人民连愿景都不能讲,有这样的社会吗?你的意思是说愿景都不能讲?我倒还是头一次听到这样的事情。”
至下午6点13分,张荣恭宣布,由于连主席还有行程,记者会就此结束。这场六十年一遇却不到四十分钟的国民党在北京举行的记者会就在老记们的意犹未尽中结束了。
「连哥,您让中国人感动」
2005-4-30
【本报实习记者周丽娜北京二十九日电】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二十九日上午到北大发表演讲,受到北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和极大关注。当连战一行抵达北京大学办公楼时,场外拥聚的北大师生打出一自备横幅:「连哥,您让中国人感动。」
尽管只有百分之一的该校师生能入场亲睹连战风采,但以「自由与独立」精神着称的北大人抓住了一切可以见证这一感动的机会,设有电视直播的北大图书馆和食堂内人员爆满。
参与接待工作的北大对外交流中心陈振亚主任说:连战主席的精彩演讲使他不得不一边工作,一边分散部分精力来听。「我曾经在北大办公楼礼堂接待过五十位总统,但这次连战主席的演讲是第一。」他边说边伸出了大拇指。他说这是因为有民族感情在其中,还说连战主席知识渊博,听了让人很振奋,「我们校办的几个领导都觉得真棒!」
北大历史系教授牛大勇是在演讲现场唯一得到提问机会的老师。他认为连战主席今天的演讲很精彩,连战主席提到了国共两党之间合作的基本纲领,也表达了达成台海两岸和平的决心,重要的思想表达得很清楚。但他认为演讲内容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这标志着长期僵持的两岸关系得到突破,也体现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民族感情。
但同时牛大勇也注意到连战主席措辞很严谨,他既没有说「国共合作」,也没有提「统一」,只是说要在和平的前提下维持现状。
牛大勇说自己之所以会提这个农业问题是从一个历史学家的角度出发,他认为要推进两岸关系,归根到底在民众。国民党在台湾得到的农民选票比较少的,而岛内「台独」势力依靠的民众就是台湾农业人口。「但是连战没有抓住这个机会争取台湾农业人口的支持」,牛大勇最后遗憾地说。
北大法学院台湾籍学生谢安听完演讲很兴奋。「战哥今天很为我们台籍学生赚面子」他说:「没想到一直憨憨的连战今天会有如此出彩的表现,这完全是他的真情流露,也是我们台湾学生的心声。」
另一位林姓台生表示,连战此行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之旅。「不仅可以为其政党累积竞争优势,还能通过加速两岸文化融合弥补台湾本土文化在对抗全球化时的劣势。」林同学说:「连战正为打破政治僵局努力,这样可以解构掉政治扣在文化上的虚伪帽子。我希望两岸今后能有更多的双向交流,达成中华文化的共同认知。」
北大女生:「我不会刁难连先生 」
2005-4-30
【大公报记者汪恒北京二十九日电】今天,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大学的演讲结束之后,大公报记者现场采访了向连战提问「眼前所见大陆和记忆中有何不同」的政治管理学院女生王媛媛。王媛媛表示「连先生真的很有风度」,而自己之所以选择这个问题是为了充分表达「善意」,自己「顾全大局」而不会刁难「连先生」。
王媛媛还在演讲前担负了献花任务。她说,连先生作为一位年届古稀的老者,无论是温和自信的神采,还是答谢、转身、致意的一系列动作,「真的很有风度」。当然,旁边连夫人的雍容气度也深深打动了自己,只可惜学校另外安排了一位男生献花而没有多少机会接触。
连先生真的很有风度
对于能够亲历这一历史时刻,成为北大第一个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握手的学生,王媛媛认为自己「十分幸运,倍感荣幸」。
王媛媛表示,自己之所以向连战询问眼前大陆与记忆中的差异,主要是因为连战的演讲以访问「母校」开题,其间不断强调「我们」、「炎黄子孙」、「中国」,表现了相当的诚意,现场气氛一派祥和,因此决定问一个「充满善意」,同时也是自己关心的问题。她说当时自己主要还是「有感而发」,并没有事先准备,至于校方事先安排提问内容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而自己在献花之后又获提问机会纯属幸运,因为自己的入场券也通过系内抽签获得的。
在访问中,大公报记者告诉王媛媛,目前已有很多人在校园网上批评包括她在内的提问者问题偏「软」,锋芒不足,没有触及民进党、国亲关系等敏感问题。但她认为,此次演讲是为「胡连会」及其后两岸的长久正常交往奠定基调,自己要「顾全大局」,「不会因为出风头而刁难连先生」。
受连夫人着装启发
王媛媛对连战整场演讲以及对自己提问的回答都十分满意,唯一觉得缺憾的就是「似乎对维持现状谈的很多而回避了未来怎样」,不过她强调自己理解台海局势的复杂现实和连先生的考虑和苦衷。
记者注意到第一个提问的国际关系学院女生身着蓝色套装,而王媛媛则选择了粉红色。她告诉记者这是昨天晚上自己选购的,受到了连夫人着装的启发,而且粉红也是「和平、祥和」的颜色。
王媛媛来自新疆克拉玛依,是一九九四年曾造成三百二十五人丧生的克拉玛依大火的幸存者之一。
花絮/ 两个「最后问题」
2005-4-30
半个小时的演讲和二十分钟的提问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作为主持人的北京大学副校长郝平将最后一个问题留给老师之后,似乎对热情的同学抱有歉意,于是又宣布:「可以再提一个问题」。于是本场连战主席北大演讲就有了两个「最后问题」。
当连战主席赠送了第一件礼物「牡丹凤」后,主持人认为连战和以往来访客人一样,只带了一件礼物。随即宣布「活动结束,谢谢大家!」,那不知连战主席此行礼品丰厚,还要将第二件礼物即自己和父亲连横的著作赠与北大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