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统一台湾的小民之见」正文
统一台湾,台湾回归祖国,是全中国人民的民族愿望。实现这个愿望的途径乃至于性质,从50年代到现在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在50年代是解放台湾,用武力消灭蒋介石反动派最后的一块据地。当时渡海的船只器械都准备好了,只因朝鲜战争而停置。但解放台湾的方针一直没有改变,除了节假日,经常有炮火交锋。台湾一方则坚持反攻大陆的方针,把大陆政权称作共匪。台湾最大的政治犯是通匪。在这种形势下,海峡一带实际上是作战区,不要说通航,连打鱼也不可能。福建被列为前线省份,解放后30年除了造了一条鹰厦铁路准备打仗之外,没有什么大的建设项目。福建成为沿海地区经济最落后的省份。
到六、七十年代,我们自己忙于文化大革命,这个目标变得越来越遥远。而海峡对岸则竭尽全力搞建设,大大地拉开了两地的经济发展的差距。在开放改革以后,大陆的经济实力大大加强,中央领导处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和经验越来越成熟,手段更灵活,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几次对台湾同胞书的发布,从根本上改善了两岸关系的气氛。随着时间的过去,两岸老的一代领导人相继去世,过去的恩怨逐渐成为历史。两岸关系展开了新的一页。海峡成为和平海域,大陆北部的煤炭可以经海峡运去广东,渔业活动为两岸增添了数十亿财富。双方再也不提解放台湾和反攻大陆。特别是迎来了人员交往,商业贸易和投资。和平政策使两岸人民得到巨大的利益,也为国际社会所称赞。世界上有许多地区、国家或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被分裂,成为政治上互相敌对的双方,甚至兵戎相见。相比之下,中国不愧为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两岸人民和领导运用中国文明的智慧,几十年的积怨逐渐消化,展示了民族团结,经济繁荣和个人自由的前景。
为什么要统一?因为两岸人民是同文同种,同一个祖先,同一个传统。如果不是50年前的那个事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仅是一瞬间),根本不会发生要不要统一的问题。但这些理由还在其次,更主要的是统一将给两岸人民带来利益,物质的精神的。相反,如果不统一这些利益就会丢失。如果非但不统一甚至相对立,将给两岸人民带来无妄之灾。这一点已经为过去50年曲曲折折的两岸关系所证实,可以看得再清楚不过。小民百姓最重实际,最关心安居乐业,因而希望统一,拒绝对立。
然而社会是复杂的。不论大陆还是台湾,都有一些人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不赞成统一,甚至赞成对立,闹到动武也在所不惜。如果两岸政策被少数人所左右,百姓可要遭殃了。所以关系到两岸统一的事,百姓要出来说话。
反对统一的人,从他们的局部眼光来看都有充足的理由,但他们忽视的恰是民族的长远利益这一最重要的前提。尽管如此,对这种一时误入歧途的见解也要耐心等待。如果方法得当,假以时日,赞成统一的人必然越来越多。最后水到渠成,统一就不难了。
什么是恰当的方法?首先是双方要互相尊重。统一是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的,只有互相尊重,才有坐下来谈判的可能,也才有逐步建立信任的可能。相反,故意挑起事端,制造是非,一方胁迫另一方,就可以使长时间努力所取得的积极结果立刻烟消云散。统一过程之所以时进时退,正是缺乏尊重所引起的。如果任何一方不珍视过去努力所建立的良好空气和信任,不尊重对方的感情,随便说话随便行动,统一的过程就要大大延长。
经济上的合作最能体现“兼相爱,交相利”的精神。贸易和投资不但为双方带来经济利益,而且带动人员交往和信息沟通。这些活动实际上就是统一过程的一部分。这些活动越广泛越深入,双方互相依赖的程度越高,到后来想分裂也办不到了。
对统一最有害的是人为制造紧张空气。如果任其发展,说不定真的动起武来。一旦动了武,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目的,中国人自相残杀,完全不是文明的中国人所应做的事。如果说,动武是为了统一,那么事实恰恰相反。动武之后如果双方力量相当,相持不下,那么两岸彼此杀了人,就成了真正的敌对双方,统一就要多等待几十年上百年。如果一方不敌,被对方压倒,结果也远不是统一,而是征服。将来的治理将出现无穷的麻烦。和通过贸易投资所出现的局面相比,孰可取孰不可取再清楚也没有了。
许多人认为,只有保持动武的压力,台湾才不敢独立,这个估计大概不错。但是在武力威胁之下也就不可能统一,对持的形势就将十年、廿年地拖下去,正象目前的不进不退的局面,直到新的一代领导人出现,用更高的智慧来处理为止。这样的话,我们这一代人将不可能获得扩大的、统一合作的利益。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台湾少数领导人胆敢分裂台湾宣布独立。这样他们将成为民族历史罪人,被钉在千年的耻辱柱上,相反,如果一方动了武,中国人杀中国人,这个民族历史罪人的名义便将由动武的一方去承担。
如果两岸确有一批“仁人志士”,认为必须动武,而且不是叫别人去打仗送死,而是自己愿意为崇高的统一目标牺牲在所不惜。不妨专门划出一块地盘,让两岸的武士们在那里拼死较量一番,过一过动武的瘾。既免了搅乱别人的和平生活,也让他们的心愿得以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