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卫东:民进党“台独”路线转型的轨迹与规律之探讨」正文
【内容提要】 民进党路线转型是“台湾化”与“中国化”两股力量和趋势较量的产物和缩影,伴随着岛内社会和两岸关系两大变革工程的演进而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转型是必然的、自然的,也是渐进的、有限的,不同的阶段会呈现相同的反复。在大的环境结构没有质变的背景下,民进党仍然摆脱不了“台独”神主牌,但从发展趋势和应对2016年“大选”的需要考虑.民进党路线转型势在必行,其调整的时机、内容和幅度,将取决于党内“大选”参选人的意愿与意志。蔡英文一旦拿到“大选”入场券,在转型问题上不能不迈步也不可能迈大步。会探索一条“新型台独”之路,更加注重策略和包装技巧。届时外界将会看到一个“姿态百变、本质不变”的蔡氏“笑脸台独”。
【关 键 词】民进党/“台独”路线转型/轨迹与规律/蔡英文
2014年5月,上届“大选”高票落选的蔡英文再次高票当选新一届民进党主席,11月底,蔡领导下的民进党在“九合一”选举中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国民党几近崩盘式的惨败,大大增强了民进党2016年重返执政的势头。由此,岛内外有关蔡英文能否带领民进党实现“台独”路线实质转型,以走完“执政最后一里路”的老话题又再度引发人们的热议。笔者认为,要科学预测民进党在“台独”路线转型问题上的变与不变、大变和小变乃至真变和假变,应该回归到蔡个人理念、民进党转型历程以及岛内政党竞争和两岸关系发展四重因素的复杂互动中加以探讨。民进党能否完成“冻独”并逐步朝“弃独”方向过渡以实现战略转型,势将更多地考验蔡英文的远见、智慧与意志。
一、民进党路线转型的内涵与时代背景
“民进党路线转型”这一概念是岛内舆论和两岸学界评述民进党调整发展路线尤其是“台独”和两岸政策(民进党自称为“中国政策”)惯常使用的提法,并没有大家公认的严格的科学界定。民进党路线转型内涵丰富,本文仅就其核心――“台独”基本立场的变化进行考察剖析,以期探究该党两岸路线调整的规律,为深化对民进党的认识、加强其工作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一)路线转型内涵的界定
对民进党路线转型的评判,核心是要考察该党对待台湾前途与两岸关系的立场变化,关键点是对待“台独党纲”和两岸关系定位的基本立场。路线转型大体可分为战略转型和策略调整两个层次:前者是指民进党从根本上放弃“台独”立场、认同“一个中国”的框架,在两岸关系上实现具有实质意义的战略转型;后者则是指民进党为了选举等政治利益淡化“台独”而进行的策略调整。为此,对其研究考察应将党的路线与具体的政策做法和发展策略区隔开来,在研究素材的取舍上主要以党代会正式通过的文件为主,辅以个别领导人的指标性谈话。
以此为标准,本文主要考察民进党两次在野时期“台独”路线转型调整情况。民进党执政期间,并没有继续在野时期的“台独”路线转型进程,不属于本文的考察范围。2000年至2008年期间,陈水扁当局公开推行“一边一国”的“台独”分裂路线,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民进党未能利用执政的大好时机推动“台独”转型,而是退回到过去的激进“台独”路线上。八年来,民进党当局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台独”意识形态挂帅,利用执政资源全方位地实施“去中国化”政策,不断充实台湾“实质独立”内涵。陈水扁从抛出“一边一国论”到提出“台独时间表”,鼓吹“制宪建国”,废除“国统纲领”,推动“入联公投”,将民进党的“台独”路线从“台湾前途决议”的“温和台独”路线进一步推向激进的“法理台独”路线。因此,民进党执政八年,在“台独”路线转型问题上毫无建树。
(二)路线转型的两大背景:“台湾化”与“中国化”的较量
对民进党路线转型的探究既要放在该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又不能离开对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条件的分析,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特别是“台湾化”与“中国化”两股力量和趋势较量的结果。
从宏观面考察:民进党的路线转型是“台湾化”与“中国化”两股力量和趋势较量的产物和缩影。近代以来,围绕台湾前途的发展方向始终存在两股力量、两种趋势的博弈较量:一种是东进,脱离中国的“台湾化”方向;另一种是西进,两岸统一的“中国化”方向。自1949年两岸“分离分治”之后,“台湾化”与“中国化”两种前途命运的较量复杂激烈。一方面,作为代表台湾本土“台独”力量的民进党,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的扶持下,利用李登辉对台湾政治体制和国民党的“本土化”改造迅速坐大,“台独”与李登辉主政时期国民党的“独台”分进合击,使“住民自决”、“台湾主体意识”等各种名目的“台独”思潮不断在台湾社会蔓延泛滥.岛内政治朝向“台湾化”的分离方向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作为推动台湾前途“中国化”发展的主导力量,中国大陆历经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努力,已跻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升,海峡两岸的实力差距愈益拉大。与日益增强的实力相伴而生的是,大陆对台政策更为自信务实包容,大陆的和平崛起及其卓有成效的内外政策,使得近年来台湾前途发展的“中国化”趋势明显占了上风,以“台独”为目标的“台湾化”趋势开始走下坡路,而且这种发展方向和势头还在不断强化。
从微观面考察:民进党的路线转型始终伴随着岛内社会和两岸关系的两大变革工程的演进而发展。1986年9月成立的民进党,迄今已走过了28个年头。过去28年,是台湾社会政治变迁从威权走向本土化、“民主化”最为剧烈深刻的历史时期。时至今日,这一对台湾前途走向影响既深且巨的社会政治转型工程仍未结束,台湾政治民主化进程依然处在不太成熟的复杂演变过程中。另一方面,这28年也是海峡两岸关系从“对峙对抗”走向“交流合作”发生深刻巨变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国共两个执政党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携手合作,使海峡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两岸关系已形成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格局,以ECFA为标志的两岸经济一体化进程更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可以说,日益紧密的两岸关系不仅深刻影响着台海局势及其发展趋势,也对岛内社会和民意趋向产生越来越大的直接影响力。由中国大陆崛起所主导的两岸关系发展大势,使包括民进党在内的岛内任何政党、任何势力都无法回避,必须要认真正视、正确应对。
正是在上述两大变革进程中,作为岛内社会代表本土力量崛起的政党,民进党也在历史的巨变中艰难地寻找和调适自身的角色定位。虽然民进党带有先天的历史“胎记”――由“台湾意识”异化而来的“台独”内核,但其发展路线尤其是对待台湾前途的立场和两岸关系的主张,也不得不随着形势和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变、有所变”,从而呈现出炫目斑斓的复杂图景。民进党的路线转型虽然形势所迫、势所必然,但是由于岛内分离主义的社会土壤深厚以及选举政治、政党竞争的复杂性,加上美国等外力因素的介入,该党的转型进程远比外界的想象要复杂得多、漫长得多。
二、民进党路线转型轨迹考察
民进党的“台独”路线从成立那一天起就一直伴随着党内权力矛盾和路线之争,伴随着岛内外形势的变化与民进党的发展目标而不断调整。
自1986年9月民进党成立到2000年5月上台执政,民进党在野时期的路线转型大体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9-1991.10):由“住民自决论”到“公投台独党纲”确立“神主牌”。民进党发端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岛内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党外运动”,“党外”成员的复杂性和政治诉求的庞杂性,为此后民进党内循环往复的派系内斗和路线之争注入了基因、埋下了种子。民进党首次全代会通过的“党纲”即提出“住民自决”的主张。此后,历经1988年通过的“417决议文”、1990年通过的“台湾事实主权决议文”(“1007决议文”),直至1991年10月五届一次全代会上通过的“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基本纲领”,民进党最终确立了所谓“基于国民主权原理,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及制定新宪法的主张,应交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选择决定”,①(后被简称为“公投台独党纲”),表明民进党由此正式蜕变为“台独党”。
“台独党纲”成为民进党的标签和“神主牌”后,严重制约了该党的路线转型,对民进党发展的消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愈益明显。
第二阶段(1991.10-1999.5):淡化“台独党纲”、强化“实质独立”,“台湾前途决议文”实现重大策略转型。“台独党纲”通过后,民进党发展的内外环境快速变化,“台独”路线面临来自各方的挑战:民意的压力、国民党的本土化转型,特别是一系列正反两方面的选举经验教训,迫使该党不得不开始艰难的转型,以适应现实需要。这一阶段,民进党转型的主要动作包括:一是“不必也不会宣布台独”。1993年11月,时任党主席许信良表示:“民进党不可能片面宣布‘台独’,‘台独党纲’能否成为国家政策,将取决于国际的条件。”1995年9月,党主席施明德在美国公开表示“民进党如果执政,不必也不会宣布台湾独立”,②此论一出即在岛内外引起热烈反响,成为该党路线转型的一个重要论述。前民进党文宣部主任郭正亮认为,这是“‘台独’论述史上的革命,已经扬弃了以独立建国为基调的旧‘台独’典范,另开创出以革新保台为基调的新‘台独’典范。”③二是“新世代纲领”挑战旧“台独”:1996年5月,民进党文宣部副主任周亦成联合其他新生代,共同发表“台独运动的新世代纲领”,公开向旧的“台独”论述提出挑战。三是民进党发表“七一声明”:经历大陆反分裂反“台独”斗争的沉重打击,以及1998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的对台“三不政策”,民进党面临巨大压力,为因应这一重大变局,民进党召开中常会发表七点声明,其核心主张是“任何改变台湾独立现状的要求都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投方式认可”,④表明民进党的“台独”论述已由“党纲”中的“台独公投”转向“统一公投”,即由“破坏现状”转变为“维持现状”,由“进攻性公投”转为“防御性公投”。四是“台湾前途决议文”实现重大策略转型:鉴于中美关系改善和大陆坚定的反“台独”立场,为了应对2000年“大选”,民进党加大了对“台独”路线转型的力度,经过党内激烈争论,历经数月反复修改,于1999年5月8日在八届二次党代会上通过了著名的“台湾前途决议文”,不直接修改党纲条文,以“决议文”的形式重新诠释“台独党纲”。作为全代会正式通过的文件,该“决议文”有很高的位阶和权威性,具有现阶段民进党政治纲领的性质。其核心内容包括:“台湾是一主权独立的国家,任何有关独立现状的更动,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并强调“其主权领域”仅及于台潮金马及其附属岛屿;“台湾,固然依目前宪法称为中华民国,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台湾与中国应透过全方位对话,建立和平架构。”⑤其中,民进党从原来拒绝接受“中华民国国号”、主张建立“台湾共和国”,变为间接地、权宜性地承认了“中华民国”,被外界认为是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转变。与之相呼应,陈水扁代表民进党提出“以国家安全为主轴的新中间路线”。对于“台湾前途决议文”的重要性,民进党的领导人后来也多次加以强调,甚至将之视为可以冷冻和取代“台独党纲”的重要文献,成为民进党路线转型的底线。
“台湾前途决议文”在民进党路线转型史上虽具有重大指标意义,但并未根本改变“台独”立场,因而算不上是战略转型,只能视为是民进党为突破发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