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国记:新闻记者的开拓意识

作者:主讲人:解国记发布日期:2002-11-25

「解国记:新闻记者的开拓意识」正文

解国记(新华社著名记者、《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

时间:11月23日下午5:00-7:00

地点:北京大学一教204

很高兴到北大来跟大家交流,说实在话,我是一直不敢来这里演讲的,因为北大是出一代名记的地方。再者我是一个新闻实践者,理论方面的研究不多,怕对不住大家。一是没有多少东西好讲,二是也不会讲,担心有损总编的形象,心里是不安的。不管怎么样,既然来了我还是跟大家聊天嘛。来之前我不知道来的对象是什么,需要些什么内容,找不到切口。我想既然大家都是学生,将来要参加工作,走向社会,我作为一个过来人,把自己的一些体会与大家聊一聊。

我讲的题目是新闻记者的开拓意识,本来我是要讲新闻采写的开拓意识。我原来是做记者的,大概在94年开始做管理工作,脱离一线采写的时间比较长了,有些材料可能比较老,但是大家要从事这项工作的话,对大家还是会有一定的帮助。我从事新闻采写工作有20年,作品有一千多篇,回头审视这些作品,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我总结一些规律,在新闻采写中什么最有用,我觉得新闻记者的开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今天围绕这个话题讲一些东西。总结起来,我称之为三加一。因为我觉得新闻写作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新”,题材新、思想新、写作方法和表现手法新。如果一条消息或是任何新闻做不到这三个当中的一个新,那么我觉得要么有一句新的话,人家也不白读你的东西。“一”就是我写作当中的一些失误,总结一些经验教训。

第一个问题,写作中尝试新的表现手法。

新闻报道最常用的体裁的是消息,其次是通讯和调研稿件等其他形式。这些东西在格式上都有一些固定的模式,那么我们写作中是否要按照老套呢?我觉得不一定。为什么首先从新闻写作的表现手法来讲呢?我82年大学毕业到新华社工作,我觉得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从写作手法上受益的。我最常用的是情景新闻写作手法,现在回想起大学时光,在大学的时候我经常研究一些问题,我们最先要做的就是首先实践自己的研究成果。那时候没有网络,所有的资料都是从图书馆的报刊、书籍上获得的,比较辛苦。当时文革之后的新闻,很多都是比较传统的。那时候我对一个军事新闻记者闫吾的作品比较感兴趣,他写作的特点就是在导语上多下功夫,直接切中主题,并且展现事件情景。我的毕业论文就是《试论闫吾同志的情景新闻》,另外还写了一篇综合研究的《情景新闻漫谈》,大概有一万多字。我的毕业论文后来选到了《学生文科论文选》中。当时由于新闻写作上比较传统,比较老套,我觉得这种写作方法可以冲淡原来的一些格式。现在这种方法比较多了,当时作为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是非常少见的。我就觉得我在学校里的研究成果,在工作要实际应用,我在运用这种手段的时候一开始也有不适应的过程。首先我作为分社的记者按照这种手段写出的文章,总社的编辑不一定认帐,不是按照传统方式写的,稿子很难出手。但是我当时还是没有放弃,也许什么时候就成功了。在85年的时候我写了《一则骗人广告使几百农民流落街头》的新闻,自己觉得比较过瘾,发出后当时的反响也比较大。开头是这些写的:“7月28日下午,烈日如火,酷暑难耐,记者路过郑州市正四街时,望见街道两旁人行道上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农民。他们有的铺个破席片子,有的铺个烂纸盒子,还有的干脆将被单直接铺到水泥地上,头上枕着皮包。记者上前一问,马上有五十多人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述说自己受广告欺骗来郑州参加食品培训班的不幸。”我就是开始把农民的惨状作为一段情景放在导语中,接下来交代事件的背景。郑州某食品厂,怎么冒着某种名义,通过河南人民广播电台,骗使这些农民都到郑州来参加培训。结果实际上是假的,骗了很多钱,农民没地方住,没地方吃饭,不培训就发培训结业证书。当时稿子发了以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河南日报》全都采用了,反应效果非常好。当时就是在那种传统写法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了一条情景新闻,反响强烈是必然的。当然稿子内容吸引人是一方面,写作方法也占了很大的成分。河南省工商局、郑州市工商局到省人民政府发文件对此事进行调查,该食品厂、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等有关单位都受到了相应的处罚。当时的《中国工商报》叫做《中国广告报》头版头条发表评论员文章,这件事又重新报道一次。这种方法的报道效果比传统的好,这就实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诸位将来要从事这样的工作,也要实践自己的研究成果。

这种方法我一直都使用,后来我到黑龙江工作,98年大洪水之后,中国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黑龙江的小兴安岭和大兴安岭都属于保护范围,98年到99年实施一年,效果如何呢?我们本可以发一条《小兴安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初见成效》这样的文章,但是我觉得要是有可以说明天保工程效果的材料的话更好。于是我们在严冬的时候,冒着大雪去采访,发现一些好的可以说明问题的情景材料。原来小兴安岭伐木严重,鸟兽都跑到俄罗斯去了。一年天保工程之后,这些鸟兽就回来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内容。我写的文章是《伐木逼鸟兽四散出境,天保唤动物结伴还乡》,“小兴安岭刚被初冬的一场漫天大雪覆盖,鸟兽就在上面布下许多蹄痕爪印,过去冬季难鸣,如今连昔日出境的动物也回家了。记者踏雪在俄罗斯和黑龙江相望的蛱晕县等地采访时,人们竞相讲述天然保护工程实施以来的新鲜事。边防某指导员王伟告诉记者,他们在巡逻时突然发现前方百余米处,两头黑熊正从对岸游来,大家立即减速慢行,“越境者”悠然登岸,遁入林中。一名职工也曾经见到,三头黑熊追赶着二十多头野猪过江。一位渔民说,春节前一天朦朦亮时,看见远处有十来头麋鹿跨江而来,这可是十多年不见的事。”“翠园林业局天山河一带的沼泽近来也飞来一群丹顶鹤生儿育女,林业局局长马玉良也看到,一棵树上落满了乌鸡,一数竟有78只,他几乎不敢相信。国家一类保护珍禽多年未见,今年竟出现近十只的种群,至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飞龙、野鸽子多得已经不稀罕。”然后我再介绍怎么达到这样的效果的,介绍一些措施。当时这个稿子发出来效果非常好,《光明日报》等很多地方都采用。后来《新闻出版报》开了一个新闻作品赏析栏目,把这篇稿子作为赏析的第一篇文章。大家觉得文章角度选的好,情景感人,还能说明问题。我在表现手法上尝到甜头之后,有时候也是一发而不可收,新闻的标题是抓眼睛的,新闻的导语是抓心灵的。在表现手法上的创新取得成功,总要逼得自己在写作的其他方面动脑筋。

1996年11月,我写了一篇关于作文比赛的消息,这篇消息的导语下了很大的功夫也算冒了点风险。因为跳出了贯常的导语写作路数,很可能不被人认可而毙命,但是我就试着写。这种方式我称之为“梗概导语”,因为我概括了一个故事的梗概。这个来由是,1986年全国作文研究中心文新出版社作文杂志搞了一场中小学生作文邀请赛,作文的主编就是我在郑大上学时的老师王馥英,现在退休了。她找到我,拿着作文比赛的材料,让我写一条消息,在新华社发一下,扩大影响。说实话,当时我的是比较为难的,因为这个新闻谈不上,比赛一个多月都过去了,集子都出来了,再者题材也不新鲜。材料就放在那,写了一条三五行的稿子,但是觉得很难过关,不可能发出来。没事的时候,我就翻那本获奖作文的小集子,其中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名声》,我觉得不错,是商丘的一个中学生写的。这篇作文的排序虽然也是一等奖,但是不是排在第一篇,但是我觉得整个集子只有这篇好,就想能不能在这篇作文上作点文章。我爱人是教书的,我就把集子给她看,让她看看其中有没有好的,她看完对我说,觉得有一篇《名声》写得好。我是作为普通的读者,在没有暗示的情况下她作为一个教师也觉得好,就应该重视一下。然后我就把这篇作文浓缩概括成这样几句话作为导语,“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农村女孩子,因借给男同学一支钢笔而被嘲笑为这个男生的媳妇,她的坐位还被贴上了红纸剪成的喜字,评三好也吹了灯,她怕这个名声传到父母耳朵里会被勒死而差点寻了短剑。最后在日记里写道:将来我要当一名教师,决不让第二个女生像我一样不幸。”导语之后我才交代事件的背景,“这是河南省商丘花坟中学郝红梅同学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作文《名声》的梗概,这篇作文在最近揭晓的1986年全国中小学生作文邀请赛活动中获得一等奖。评委们称赞它是对封建残余思想的血泪控诉,发人深省,堪称佳作。”下面我才真正写道王老师所让我表达的东西,“与郝红梅同学同时获一等奖的还有上海嘉定镇第二中学马旖旎,天津市新华南路小学李正辉,杭州市一中王慧和南京一中的杨明同学”,最后再说主办单位等内容。稿子发出后,捏了一把汗,因为这种写法在方式是很新鲜。后来文章被总社通过发出来了,编辑是郭林春,这个名字这两年不多见了,他在香港。在八十年代时候是非常优秀的记者,我当时剪了好多他的有些作品。我的稿子发出来之后,反响非常好。如果按照传统写法,估计发出来很困难,如果《人民日报》要用,肯定在文教版上用一个火柴盒的大小就可以了。但是这篇稿子用这种方法写了之后,《人民日报》在头版发出来了,“像萌发的幼芽破土而出,似带露的鲜花芬芳四溢”,这是引题。下面的主标题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邀请赛获奖作品受到赞扬》。发出来之后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有个栏目叫“今日谈”,就有一篇文章《为了孩子》,讲的是我这条消息的。后来我提到的那篇作文在《河南日报》头版头条半个版面刊登,并加了一篇调查附记。这篇文章也收到我的书中,然后接着《河南日报》干脆在第三版开辟专栏进行讨论。讨论持续了两个月,有些讨论来稿写得特别好,这是《名声》发表之后的反映。比如有一篇文章《春笋何故遭人扼杀》,“红梅同学:你好,看完你写《名声》这篇文章之后,我的泪有如涌泉般浸湿了书纸,与其说我替那个十一岁的秀梅悲伤,不如说我为自己的屈辱而痛楚。这十一岁的少女也许就是我的再现,要不那一切的一切为什么都那么吻合。我和秀梅有同样的悲剧,不过事情的起因又有所不同。去年我和班上的两位男生两位女生发起成立了一个“春笋校园学社”,不久就有人风言风语向我们泼污水。我们没有在意,而是抱着当一个人被误解后,决不能一味悲伤,感情冲动,要冷静对待,相信大家的判断力。可是事与愿违,像文中的秀梅一样受尽了侮辱和嘲笑,老师也在班上不点名地批评指责,使我几乎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我曾经写过绝命书,但是我不想死,因为生命之树只刻下了属于我的十四道年轮,生命之钟只敲出了属于我的十四下声响。如今我们几个同学有的辍学在家,有的弃学外出当小工,而我也被迫转了学。是谁扼杀了我们的春笋社?是谁断送了我们美好的追求?流言,这个魔鬼握着杀人不见血的刀子四处行凶。《名声》一文点燃了我先前明烈的创作火花,我决心拿起笔来控诉封残余思想对我们的迫害。此致,敬礼,程冰雪。”还有很多文章,发表这篇讨论文章的时候,《河南日报》又发表调查附记,又调查这件事。当时这种事可能比较多,不然不会引起那么大反响。以至于多少年之后,1996年我到上才县举办的一个通讯员培训班去讲课,我整理资料,突然发现一个“程冰雪”的名字。我想起当年我在河南分社当副社长,有一个叫程冰雪的毕业生来求职,重庆西南政法大学的,被我拒绝了。我想两个名字是不是一个人呢?我在讲课的时候说起这件事,结果大家说就是那个讨论时的程冰雪,那个东西要是不发表的话可能就麻烦了,她当时确实写过绝命书。我就说,我的文章引起了大讨论,结束的时候发表了一篇题目为《讨论仅仅是开始》的文章。后来河南电影制片厂,看到讨论这么热烈,可能会引起很多共鸣,专门就拍了一篇同名电视剧,这部电视剧评上了当年度的飞天二等奖。我的消息发表之后,作文杂志由八十万份上升到一百二十万,我的意思不是我的消息有多么好,当然还是作品好,只是我在写作方法上做了改进。一条导语,一场风波。我还记得当时最开始的原稿是这样写的,有三行多,“1986年全国中小学学生作文邀请赛揭晓,全国作文研究中心与文新出版社作文编辑部举办的86年全国中小学学生作文邀请赛评选最近揭晓,上海马旖旎、天津李正辉、河南郝红梅、浙江王慧和江苏杨明同学获得一等奖,另外还有10名同学获得二等奖,17名同学获得三等奖。”如果这样发出来,可能就不会有这种效果。我还是想说写作手法是很重要的。

在通讯写作上,我1993年曾经尝试过写一组八篇新式的稿子,我现在称其为“四不象”通讯。既不像通讯,不像特写、也不像言论和杂记。但是这篇稿子采用效果也特别好,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