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戈: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道德探询机制考辨

作者:邱戈发布日期:2016-02-13

「邱戈: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道德探询机制考辨」正文

【摘要】新闻专业主义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客观性在新闻实践中并不能阻挡其希望排斥的主观价值与道德判断的渗入。除了客观性,新闻专业主义有其他的可能,作为一种开放的新闻道德探询机制,新闻活动就是一种追求优秀和卓越的社会实践,专业与优秀的标准也是善的标准,善的标准同时规定了职业人的德与行。在实践中,要通过对历史、社会生活和新闻社会性的深度理解、通过具体事件和案例的公开讨论来建构相对稳定和适当有效的新闻道德原则和相应的操作规范。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大众传媒/媒体道德

【作者简介】邱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近十年来,新闻专业主义研究一直是中国新闻传播研究中颇受关注的热点,出现了一些经典的研究(如陆晔和潘忠党[1]、黄旦[2]、吴飞[3]等)。新闻专业主义受到关注的原因与中国社会发生变化息息相关,人们迫切希望其理念能够被运用于中国新闻的改革与实践。然而,还有人认为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不易落地,或会发生变异。有研究者指出,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变成了职业权力争夺的话语工具。[4]还有研究者指出,专业主义在全球化和文化生产模式下稍显过时,其在中国实践过程中也因水土不服发生变异,与原初的专业主义的理念并不相符,认为这反映了中国新闻事业转型的复杂性,也说明专业主义理念在中国的前景并不乐观。[5]

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是行还是不行呢?人们很容易就掉进这样一种模糊的二元对立中。实际上,新闻专业主义有其发展历程、丰富的内涵和内在的理路,需要深入全面的考察。在此,从历史和道德角度来重新考察新闻专业主义,寻找新闻实践和规范新的可能性。


一新闻专业主义概述

从内涵、缘起以及原则和理念三个方面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概述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

“新闻专业主义”话语体系涵盖了一种职业伦理的自我定义与规范的过程。

专业首先是一个与职业相关的概念。职业是基于普遍社会分工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功能―系统性组织方式和体系,职业又以科层制方式组织和定义着近两百多年来人们的工作任务甚至自我认定。职业自然有好坏之分,并因此形成一些规范性判断标准,这些标准体系就是专业化的努力。

职业专业化一般包括几个动态的组成部分:为社会提供重要的公共服务;建立自己的组织和教育体系;通过培训和教育习得特定知识与技能体系,对专业技能具有明确的操作程序与标准要求,并以特定的证书担保(毕业证、资格证或许可证等);相对清晰的伦理规范与奖惩制度;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治性,在组织内形成基于专业标准的科层制,还有成员的价值与文化认同等。[6][7][8]

陆晔和潘忠党对新闻职业、专业和专业主义进行了比较清晰的界定:“新闻工作是门职业,其内容就是新闻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和扩散。说它是专业是指从事新闻工作必需的专业技能、行为规范和评判标准,而这些又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而获取,并为新闻从业者所共享。因此,业界的人士常以‘专业’或‘业余’来评判新闻产品,并赋予前者以褒义。‘专业主义’的概念则远远超出了职业的基本社会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它还包括一套关于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和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专业主义’是一种模式,即以职业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模式;它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即不同于政治权力和自由市场的一套理念和信念(Freidson,1994);它还是一套话语,阐述的是媒体的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的角色及专业操守。它在西方的产生,有着特定的语境,其中包括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独立、自主的传媒,自由民主的政治体制和服务行业的专业化(Macdonald,1995)。它是商业媒体赢利和服务公众利益这两个动因之间的矛盾和张力的产物。”[9]

(二)新闻专业主义的缘起

新闻专业化和专业主义的精神诞生于美国的新闻实践中。美国早期的新闻活动较为混乱,从业者普遍地位不高。而当报业和新闻界初具规模,并通过出版与表达自由的权利法案获得强大力量时(甚至被称为第四权力),其表现并不令人满意,既有滥用自由之嫌,也容易被政治与经济利益集体操纵。无论是为了提高从业者地位而模仿医生或者律师这样的“高尚”的职业,还是基于一个行业自我发展与规范的内在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专业化的理念与努力几乎同时出现。一些时间与事件被认为具有指示作用:

第一,一些报纸很早开始在新闻实践中自发自觉的探索专业化的路子。Motte,F.L.(1950)指出,至少在19世纪50年代起,美国一些办报者声称,一些大型报刊已经严格按照新闻业是一个专业的观念来运行。1896年,美国人奥克斯购买《纽约时报》之后,提出高尚的新闻政策、独立公正的评论和正确详尽的新闻资讯三大目标,表现出新闻专业性的基本要求。

第二,伴随着实践的是专业协会的建立。1867年的密苏里报刊协会在其会议记录中指出,在19世纪中期,协会的成员不仅视自己犹如医生、律师等那样的专业人员,而且在建立这个专业性协会后,通过不断强调大学新闻教育和职业伦理标准,以进一步促进专业化。[10]类似的组织不断建立。[11]

第三,新闻教育继之而起。1903年,普利策捐给哥伦比亚大学250万美元,建立新闻系同时设立“普利策新闻奖”。1904年在伊利诺斯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就开始有新闻本科教育。[12]1908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建立,这被认为是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具有标志性。到了1920年,美国已经有131所大学设有新闻专业或者建立了学院。[13]

第四,尝试建立并公布专业行为准则。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协会(ASNE)制订并公布《报业信条》。美国职业记者协会(SPJ)于1934年就制订《记者道德律》。美国广播协会和美国电视行业协会也分别在1937年和1952年各自拟定了对行业的规范和准则。各种新闻专业规范纷纷出现。

第五,行业自律机制。这包括大量专业协会和组织所提供的制裁和批评功能,对新闻教育的规范化与认知(如1948年美国新闻教育理事会公布了认可标准并认可了38家新闻院系[14]),各种新闻奖(著名的如普利策奖),还包括各种新闻专业研究的协会与专业刊物等完整的监督评价体系。

(三)新闻专业主义的原则及理念

陆晔和潘忠党认为,有如下的原则决定新闻专业主义的特征:第一,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第二,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第三,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而不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第四,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第五,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15]

吴飞从客观性理念、自由和责任的观念、服务公众的意识还有自律和他律的原则体系进行多面细致的比较分析。[16]其中一些理念为专业主义所看重。第一,客观性,这是专业主义核心特征和要求。所谓客观性就是新闻人站在中立的立场,不带个人偏见地、客观地陈述事实报道新闻的原则与要求。客观也是对新闻的要求:“指新闻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客观’,指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或事件;形式上的‘客观’,指新闻所显示的倾向性,是通过所报道的事实的逻辑力量来实现的,作者采用的是‘客观陈述’的方法。”[17]客观自然而然包含了独立、平衡和不偏不倚等原则。第二,专业主义的前提条件是自由的原则,主要指的是表达自由、出版自由,当然也衍生出记者的采访自由和更加根本的信息获得自由(公众的知情权)等。没有这个自由的保护或者权利,新闻职业的专业化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在自由中又蕴涵着其他一些特征。第三,与自由相对应的是对公众的责任。新闻专业化意味着提供某些公共服务,满足公众的知情需要;这个责任是通过客观的揭示事物的真相来达到的;正是因为新闻界能够保有或者行使这样的责任和功能,它才配得上自由,也才能真正保护自己的自由。第四,独立的品格。独立当然来源于自由的保证,也来源于专门的服务及特殊的技能,保证新闻界在政治和经济交叉架构中获得一席之地,这种独立在具体的报道中当然表现为客观、公正、中立和平衡等原则,经过长期熏陶与训练又化为新闻人的精神气质。第五,所有这些特征都指向真相。客观性是追求真相的方法论体系;自由独立是获得真相或者真理的必要条件;事实的真相是公众对新近发生事件的认知需要,符合公众利益,是新闻界当仁不让的核心责任。简而言之,新闻就是一个追寻真相的职业。上述这些理念组合在一起形成相互重叠和勾连的概念共同体。


二、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批评与维护

上述看似完整美好的专业主义理念备受争议,面临消解的威胁。

(一)对真相的基本质疑

真相观是变化的。柏拉图认为真相是存在于理想的世界中,而“启蒙运动以非宗教的观点来看待真相,并发展为如今被称为真相的‘对应理论’的观念。对应理论声称,真相应当与某些外在的事实或观察资料相符……真相已经与被书写下来的、可以运用经验检验的、能被人类感觉感知的、不会因人而异或因文化而异的特征联系在一起了。”[18]

这样的启蒙式真相观构成了新闻客观性理想的基本基石,这为新闻工作提供了一种能够隔绝个人偏见的有效机制或者是标准化话语体系。然而,美国的实用主义者(杜威、米德和詹姆斯等人)却认为,对真相的理解要考量其调查方式和调查对象。他们的观点基本上否定了存在某种稳定的、亘古不变的真理。

后现代思潮走得过远了,其把真理完全放入一个语境化和相对主义的背景中,这甚至导致真理、真相和客观这样的词基本丧失了其原有的意义。

罗蒂从语言角度提出质疑。他指出,当语言被期望反映世界的各种存在关系时,那么谁或者怎么来判断我们的语汇满足了这样一种期待呢?如果我们不得不同意真实其实和我们对之进行的描述实际上不同时,就可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罗马人的观点了:真理看来是被建构或者创作出来的,而不是等着去发现(因为我们的发现无法证明),真理不过是语言的一种构造特性。[19]这样真理就从外部世界被翻卷包裹到了语言当中。

真理观念变化史本身和真理的相对主义情境观对客观性是决定性的挑战:看起来所谓的客观性理想不过是建立在真理观念史中的一个发展阶段而已①!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