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保卫:重温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历史传统

作者:发布日期:2016-04-07

「郑保卫:重温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历史传统」正文

中国共产党诞生已经85年了,党的新闻事业也伴随党走过了80多年的风雨历程。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始终作为党的整个事业的一部分,运用自己特有的手段和优势,为实现党的斗争目标和革命理想服务,为工人阶级和广大民众服务,为无产阶级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悠久的历史,长期的实践,党的新闻事业既积累了经验,也造就和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这些传统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成为党的新闻事业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坚持党性原则,同党中央保持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一致

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它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在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坚持党性原则是自马克思恩格斯创办世界上最早的无产阶级政党机关报《新莱茵报》以来,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新闻事业始终坚持的一个优良传统。

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新闻事业一直把党性作为自己工作的一项根本原则。1942年4月1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题为《致读者》的社论中,就把“党性”列为党报所必须具备的四种品质之首(其余三个为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培育了坚持党性原则的优良品质,开创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为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服务,同党中央保持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一致的好传统。

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一直有坚持党性原则,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的传统。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各级、各类新闻机构都始终注意把用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主张统一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把坚持党性原则作为新闻宣传最重要的工作原则。

在战争年代,由于严峻的斗争形势,需要全党、全军和根据地政权的高度团结和统一,因而坚持党性原则问题显得格外重要。所以,中国共产党对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原则提出了许多严格而又具体的要求,对新闻宣传中出现的违反党性原则的情况,及时地给予严肃的批评。1942年,毛泽东就曾严厉批评过当时新闻队伍中一些人同党“闹独立性”的错误倾向,并且明确提出,党报宣传要“增强党性”,要“完全符合于党的政策”。后来,他又提出,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①。

1942年延安整风时期,结合全党的整风运动,并根据解放区新闻宣传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需要,中共中央及其主管部门中央宣传部就新闻工作的方针、原则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指示和规定,如《中宣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3月16日)、《中共中央关于根据地统一对外宣传的第二次指示》(4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报纸通讯社工作的指示》(10月28日)以及《中共中央西北局关于〈解放日报〉工作问题的决定》(9月9日),和这一时期毛泽东等中央负责同志的有关文章、讲话、指示等等,其内容大都涉及到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问题,从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闻工作党性原则问题的较为系统的观点。具体内容包括:

1.党报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有力的工具,办好党报是党的中心工作,各地党组织应对党报工作极大注意。

2.党报要同党中央保持政治步调的一致,未经同意,不得任意发表涉及全党、全军、全国的全局性的文件、电文、讲演等。

3.党报应严格按照党的方针进行宣传,不能有违背党的方针的表现。

4.党报的宣传必须增强党性,要克服宣传人员中闹独立性的错误倾向。

5.各级党委要关心党报工作,不关心党报是党性不强的具体表现。

6.各级党委要把帮助与利用党报工作作为自己经常性业务之一,要适时讨论新闻政策及社论方针,要抓紧对党报的领导。

这些观点在解放区新闻界很快形成共识,成为当时新闻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并且作为党的新闻事业的传统在以后的新闻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保证党在政治路线、思想原则和宣传方针上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对新闻事业如何坚持党性原则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党中央对新闻工作坚持党性原则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例如强调新闻工作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宣传四项基本原则;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基本方针;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实行政治家办报;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搞好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要严格遵守宪法、法律和宣传纪律,等等。要做到这些要求,都需要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坚持党性原则,同党中央保持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一致。

尽管几十年中,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党的工作重心和宣传任务也在不断调整,在坚持党性原则方面,有时也会遇到一些曲折和困难,出现一些反复和变化,但是党的新闻事业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总是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牢牢把握坚持党性原则这一基本立场,使得在任何情况下坚持党性原则的立场和传统都始终不变,从而维护了党的团结和统一,也维护了新闻事业自身的声誉和形象。

正是因为一直注意坚持党性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才能够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同党中央保持步调一致,有效地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和调动起亿万人民群众去为实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任务而奋斗。

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好人民的耳目喉舌,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宗旨,也是党所领导的新闻事业的根本宗旨。始终生活在人民中间,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成长起来的党的新闻事业,历来强调自己是党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要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齐爱憎。

1922年9月,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个机关报《向导》,就明确提出要依据“全国真正的民意”和“政治经济的事实”②的要求来办报。后来1930年出版的党的机关报《红旗日报》则公开说,自己要成为“广大全国工农群众之反帝国主义与反国民党的喉舌”。③

在上面提及的1942年4月1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的《致读者》社论中,“群众性”与“党性”一起被列为党报的基本品质与工作原则,提出要“使解放日报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同时也就是要使它成为天下人的报。成为一切愿意消灭民族敌人建立民族国家的人的共同的喉舌”。社论表示,要“密切地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的情绪、生活需求和要求,记载他们可歌可泣的英勇奋斗的事迹,反映他们身受的苦难和惨痛,宣达他们的意见和呼声”。社论明确指出,“报纸的任务:不仅要充实群众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启发他们的觉悟,教导他们,组织他们,而且要成为他们的反映者、喉舌、与他们共患难的朋友”。④

从此,《解放日报》社论所阐述的“群众性”原则,一直是党的新闻事业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基本依据。

后来中共中央机关报取名为“人民日报”,反映了党决心永远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鲜明立场。对此,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的改版社论《致读者》说得很明白:“我们的报纸名字叫做《人民日报》,意思就是说它是人民的公共武器,公共的财产。人民是它的主人。”社论还说,“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从它创刊到现在,一直是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服务的。”⑤

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始终认定自己既是党的新闻事业,也是人民的新闻事业,坚定不移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决维护人民的利益,热情充当人民的耳目喉舌,努力使自己成为人民群众的益友和知音。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和“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些全新的执政理念,大大扩展和延伸了为人民服务的内涵,这就为新闻事业更好地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当好人民的耳目喉舌提供了思想指南,确定了明确的方向。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

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倡导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包括新闻工作者在内的广大干部和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进行踏踏实实的调查研究工作,同时注意在采访调查过程中虚心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毛泽东就经常教育领导干部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多搞些调查研究。在战争年代,他率先实践,深入农村展开调查研究,为全党树立了榜样。他做的湖南五县调查、福建上杭才溪乡调查、江西兴国长冈乡调查及寻乌调查等,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范例。

刘少奇把记者看作是“专门的调查研究人员”,他在1948年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就鼓励记者深入实际去考察党的政策是不是正确的,而且说:“你们根据许多材料,证明政策需要修改,就提出来,这是好的。”⑥

在延安时期,当时解放区的新闻工作者就深入根据地的农村、工厂和部队采写了一批反映根据地军民生产、生活和对敌斗争事迹的典型报道。赵占魁等一批边区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就是在记者深入采访调查后,才写出真实感人的报道来的。同时,对各地执行党的土地政策中的经验和问题也作了真实的反映。

在和平建设时期,广大新闻工作者坚持到工厂、下农村、进部队,同工人、农民、战士和基层干部在一起,与他们同劳动、同生活,采写出了像大庆、大寨、南京路上好八连这样的战斗集体,以及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一批批反映改革开放新成果、新经验和新人物、新气象的好作品也都得益于记者们深入细致的采访调查。

还有一大批记者不辞辛苦,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各地在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出现的问题,以及基层群众的疾苦、要求和呼声,采写了一批批很有参考价值的内参稿。近些年来一批反映农村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农民负担过重问题等方面的内参稿,受到了中央的重视,促进了这方面一些问题的解决,也使党所倡导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的执政理念深入民心。

当然也要看到,近些年来,面向实际,深入调研的作风在一些新闻单位也有弱化的趋势。一些人总爱浮在上面,满足于跑机关,泡会议,听汇报,抄材料,敷衍报道,马虎了事,而不愿下到基层,深入改革开放和社会生活的第一线去,做些细致的调查研究,写些有内容、有新意的东西。即使下去,也是乘车观花,蜻蜓点水,人到心未到,无法采集到现实生活中那些鲜活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

针对这些问题,1991年,江泽民曾向新闻界提出了“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的要求。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向新闻界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要求,这些都为新闻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指明了方向。

四、坚持真实性原则,坚决反对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

一切新闻都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和特有优势,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