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绍根:论民国新闻界对国际新闻自由运动的响应及其影响和结局

作者:发布日期:2016-01-28

「邓绍根:论民国新闻界对国际新闻自由运动的响应及其影响和结局」正文

【摘  要】 二战后期,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发起以新闻自由永保世界和平为诉求的国际新闻自由运动,并派出代表团前往世界各地考察新闻自由状况,宣传国际新闻自由运动。民国新闻界积极响应,在舆论上积极宣传表态支持,行动上热情欢迎美国报纸编辑协会代表团访问中国。国际新闻自由运动在中国普及推广新闻自由观念,引发中国新闻界关于新闻自由的学术讨论,推动中国新闻自由学术研究的发展,激发中国新闻出版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曾一度废除战时新闻检查制度。1948年3月,中国政府派遣五人代表团参加联合国新闻自由会议。但是,国际新闻自由运动最终没有结出丰硕果实,对民国新闻界而言更是尴尬结局。

【关键词】 民国新闻界 国际新闻自由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朝野高举新闻自由大旗,倡导国际新闻自由运动,派出代表团前往世界各地考察新闻自由状况,宣传国际新闻自由运动,进而促动联合国主持召开国际新闻自由会议,通过关于新闻自由的三大公约草案。民国新闻界积极响应国际新闻自由运动,热情欢迎美国报纸编辑协会代表团访华,引发新闻自由纷争和学术研究,推动新闻出版界为争取新闻出版自由不懈斗争。中国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曾一度出现令人鼓舞的局面,废除战时新闻检查制度,中国政府派遣五人代表团参加联合国新闻自由会议,成为“联合国研究新闻自由组织原始发起国之一”①。一些研究者对新闻自由运动进行过研究,如蔡铭泽教授著作《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研究》、王艳勤博士的论文《民营报刊与二战后的新闻自由运动》、路鹏程博士的论文《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与新闻自由概念传入中国的历史考察》等。这些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但多局限于某一方面,论述较为简略,忽视了这场新闻自由运动的国际大背景,缺乏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因此,笔者拟以丰富的史料对国际新闻自由运动的兴起进行研究,系统梳理民国新闻界对国际新闻自由运动的响应过程,深入分析它对中国新闻观念、新闻学术、新闻实践、新闻政策各个层面产生的广泛影响,同时对以往关于国际新闻自由运动研究的某些观点进行商榷。

一、国际新闻自由运动在美国兴起

国际新闻自由运动在美国兴起有着深刻的国际及国内原因。二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新闻统制大行其道,德意日新闻业沦落为法西斯政权发动战争、蒙蔽人民的宣传机器,新闻自由荡然无存。反法西斯同盟则普遍实行战时体制,实施战时新闻检查,限制新闻出版自由。在世界范围内,新闻自由遭受严重侵害。美国国内由于新闻业集中和垄断趋势加剧,社会各界对新闻界滥用新闻自由的批评日益增多,政府借助最高法院的多项裁决加强对报刊的管制。新闻界认为政府对出版物进行事前检查,阻碍了自己不受干涉地运作、自由地采集和发布新闻,新闻自由受到威胁而处于危机之中。

美国新闻界对法西斯极权新闻统制和世界普遍实行的战时新闻体制以及国内新闻自由状况忧心忡忡,努力寻求出路,做出两种不同的反思。一种是致力于内,从美国国内寻找原因。1942年12月,亨利・卢斯聘请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成立“新闻自由委员会”,对美国新闻自由状况进行调查。一种是求之于外,对法西斯新闻统制进行反思,寻求保障国际新闻自由的良方。美国报纸编辑协会(TheAmericanSocietyofNewspaperEditors)鉴于法西斯独裁者垄断新闻业制造战争舆论的教训,认为“各国新闻纸的恶意宣传是罪魁祸首”,“要今后世界永无战争,便要加强新闻纸的和平力量”②。

1943年2月25日,美国报纸编辑协会邀请罗斯福总统出席年会,通过决议提出以新闻自由永保世界和平的诉求。1944年4月,美报纸编辑协会在华盛顿召开年会,倡导国际新闻自由。会议认为:“维持未来世界之和平,首赖世界新闻及电讯之自由,和平条约中对于此事,应有保障之规定。”奈特(S.K.Knight)会长说:“如果新闻不能自由采访,则要全世界人民通晓开明为不可能,没有开明的世界人民,则战争所追求的一切无法保持。”③大会通过决议:一、在全球范围开展一场推广新闻自由原则的大规模行动,以利用国际条约的形式来废除新闻检查制度、垄断制度和歧视制度;二、成立一个新闻自由委员会,在国内向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展新闻自由宣传,并积极谋求改善新闻界的形象。同月,美报纸发行人协会在纽约召开年会。合众社总经理白里(HugeBaillie)认为:和平条约应该规定,全世界发生新闻的地方要自由保护各报社竞争采访,机会均等,不能垄断;他呼吁签订和平条约的国家应接受以下四点:一、一切新闻尤其官方消息,应公开任各通讯社竞争采访。二、一切电讯工具应平等,任各通讯社竞争使用。三、一切新闻之传递,官方限制应减少至最小限度。四、各国报纸皆有权利取得一切新闻之来源。④新闻教育界对此积极响应,5月,密苏里新闻学院莫特(FrankMott)院长在新闻周演说:“在解决战后世界问题之时,美国的报人们,要领导起争取世界新闻自由的运动――在战后国际电讯会议当中,美国报人更应取得领导的作用,使世界新闻流通之数量加高,新闻交换更为自由。”⑤

由于国际新闻自由运动倡议和掌控国际新闻领导权的需要,符合美国战后对外输出自由民主意识形态的国际战略,“民间的意见很快地变成美国官方的意见”,美国政府积极响应。5月20日,美国联邦电讯主席雷莱(JamesLaurenceFly)向全国广播,主张电讯事业国际化,扫除国际新闻壁垒,使各国相互间的了解加深;主张全世界的海底电缆及无线电话、无线电传真等都组织起来,成为国际电讯网,以此来增进世界友谊,增加国际好感,消除国际误会,以达到消灭战争的目的⑥。6月,共和党在纽约举行全国代表大会,修改政纲,增加“新闻与广播自由”内容。7月,民主党在芝加哥举行全国代表大会,修改政纲,规定:要把国际新闻自由写入战争结束后的和平条约。美国国务院准备组织人员研究新闻自由以便向即将成立的联合国提出以新闻自由永保世界和平提议案,将新闻自由写入战后和约提请各国共同实行。8月,美国前国务卿威尔斯发表文章《新闻自由与世界和平――人权的柱石》认为,新闻自由是人权的柱石,新闻自由将为保障世界和平不可少的武器,主张每一国家必需以其宪法或基本法律表现人民的新闻自由之权,否则不许其为新国际机构之会员。新闻界人士积极游说国会,希望通过议案保障新闻自由永保世界和平。政界各方人士纷纷表态支持新闻界的新闻自由议案。9月初,美国参议院议员塔夫脱和众议院议员傅尔布来特向两院提出国际新闻自由议案。21日,参众两院一致赞成国际新闻自由运动,支持以新闻自由保护世界和平的议案。美国国务院根据国会议案草拟一份建议书,希望世界各国保障并推行世界新闻自由政策,使挑动战争的宣传永远绝迹,要点包括:“(一)各记者在各新闻发生的地点,均有采访新闻及发出新闻的自由;(二)每个国家均应允许各报社自由地接受世界其他部分之新闻”。请各国“保障采访及发电之自由及采用收登之自由”。⑦同月,美国向联合国提交国际新闻自由议案,希望联合国大力支持国际新闻自由运动。

为了向世界各国推广国际新闻自由运动,并在运动中取得领导地位,11月28日,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决定派遣由《纽约先驱论坛报》副主笔福勒斯特(WilburForrest)、《亚特兰大宪报》主笔麦吉尔(RalphMcGill)及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亚更曼(CarlW.Ackerman)组成的三人代表团,前往世界各国考察新闻自由状况,游说各国政要支持国际新闻自由,废除新闻检查制度,积极将国际新闻自由运动推广到世界各地。这场运动符合美国向世界扩张的战略需求,因此得到美国政府的多方支持。12月中旬,美国政府为三位代表颁发外交护照、军事通行证、由国务卿和总统签署的介绍信。1945年1月10日,福勒斯特、麦吉尔、亚更曼启程离美,前往世界11个国家的22个主要城市访问⑧。国际新闻自由运动遂向世界各国蔓延。

二、民国新闻界积极响应国际新闻自由运动

国际新闻自由运动在美国兴起后,民国新闻界即密切关注,在舆论和行动上积极响应。其原因有二:第一,中美关系正处于蜜月期,中国对美国政策亦步亦趋。中美是反法西斯同盟,两国利益紧密相连。美国不断提供援助支持中国抗日。1943年1月,中美签订《中美新约》,使中国摆脱了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同年1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邀请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提升中国国际地位。12月,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废除《排华法》。第二,国际新闻自由运动废除新闻检查制度的目标,与中国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诉求相吻合。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新闻检查越趋严格,据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档案记载,从1938年3月到1945年8月,被禁书刊达2000种以上⑨。为争取新闻出版自由,新闻出版界进行了不懈的抗争,1943年11月,重庆20家书店联名发表《争取出版自由的紧急呼吁》;1944年5月,张申府、曹禺、张静庐等50余人联名签署《重庆文化界对言论出版自由意见书》,呼吁取消新闻图书杂志审查制度,喊出“拒绝检查、拒绝审查”的口号。

(一)舆论上,积极宣传和支持国际新闻自由运动

1944年6月11日,《新华日报》刊登消息报道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大会新闻,“全世界新闻与通讯自由对避免未来战争十分重要,决定设法请由国际协会形式,或即合约,保障此项自由,并决定先成立一委员会,以便会同其他组织与通讯机关,争取全世界新闻无限制传播的自由。”⑩并配发短评说:“新的民主世界,人民的言论自由是重要标志之一。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要靠有言论自由,保障民主世界,也要靠有言论自由。道理很简单,也很明白,我们完全赞成。”(11)7月15日,《“中央”日报》报道说:“国务院刻正在研究联合国家间成立一项协定之可能性,以消除或减少战时新闻自由交换所受之限制。……美国将设法使联合国同意成立一项国际公约,宣言一切负责以新闻报道之人员,应能以平等之条件,自由获得一国家之消息,随意旅行各地,并按适当之费率,拍发消息,而不受任何限制。”(12)同日,民营报纸《大公报》刊登消息《便利新闻自由交换,美研究国际协定之可能性》。7月20日,《大公报》发表评论《言论自由可弥战祸》,支持国际新闻自由运动,“全世界自由而诚实之言论将消弭未来战争之机会,并增加促进永久和平之机会。……战后计划必须顾及最基本及宪法上规定之自由,战后世界言论自由之重要以及自由国家与言论自由互相依赖之关系”。(13)

1944年9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支持国际新闻自由议案,引起民国新闻界极大关注。《“中央”日报》先后于8月29日、9月12日、9月14日、9月20日、9月23日、9月27日、9月28日、10月1日、10月3日刊登消息,报道国际新闻自由运动进展。《新华日报》也于9月9日、9月12日、9月13日、9月16日、9月20日、9月23日、9月27日、9月28日、10月3日、10月6日、10月16日、10月27日连续刊登美国朝野支持国际新闻自由运动的报道。在短评《得与失之间》中,《新华日报》控诉国民党当局压迫新闻自由,“我们已经不仅没有得到新闻自由,而且连失去新闻的自由都不存在。只要能自由的让一个读者知道,我们失去过一些什么新闻,就已经够我们满意了”。(14)《大公报》于9月29日发表长篇社论《赞成新闻自由》表达美好愿景:“新闻自由已是世界趋势的必然,一切捏造事实与歪曲事实的新闻政策都应被淘汰;在民主大家中,国际和平,经济合作与新闻自由是三位一体。”呼吁中国实现新闻自由:“我们赞成美国方面新闻自由的运动,在国内我们正逐步走向新闻自由。”(15)

在中国新闻界积极响应美国兴起的国际新闻自由运动的过程中,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