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互动中的中国学研究

作者:赵志坚 张雪丽发布日期:2004-06-28

「文化互动中的中国学研究」正文

在当今的世界交流中,“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关键词和核心内容。越来越多的异民族间的隔膜与分歧都似乎可以从“文化差异”中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和可行的解决办法,世界人文主义正成为人类共同努力遵循的精神,人们试图通过文化建构达到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实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强的今天,中国

的发展,使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更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吸引了海内外学者的大力关注,中国学者积极利用中国文化来加强与海外的交流,外国学者也充分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长处,并且表现出了对中国文化的极大的兴趣。中国学研究的发展也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中国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历时已久,成果突出。这里所说的中国学就是中国的国学,它兴起于20世纪初,而大盛于20年代,80年代又有“寻根”热,90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一般来说,中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中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列从属地位。

复旦大学吴兆路先生、韩国成均馆大学林俊相先生、日本福冈大学甲斐胜二先生共同主编的《中国学研究》(济南出版社出版)是近几年出现的在中国学研究方面有着较大影响的系列学术研究专辑,至今已推出6辑。姚君喜先生在《复旦学报》撰文认为:“《中国学研究》以自己鲜明的特色和风格而赢得学术界广泛关注,并产生了良好影响,北京大学的张少康教授、复旦大学的王运熙教授、潘富恩教授等都曾为之撰文。”《中国学研究》的出现为国内外学界提供了一个展示中国学研究成果的空间和窗口。《中国学研究》是一种高档次、高品位且很严肃的学术研究专辑,收录了日本、韩国、新加坡,和祖国内地、香港、澳门及台湾等专家学者有关中国学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设有专家论坛、哲学与文学、古代诗文研究、小说研究、文论研究、港台文学研究、文化美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语言与修辞、版本与考证、历史文化研究、民族风俗研究、国外中国学研究、国外汉学家推介、中国学论著论坛,内容涉及中国文学、语言学、历史学、哲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艺术学和宗教学等。《中国学研究》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创新,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旨在为繁花似锦的学术园地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中国学研究》犹如一个窗口,为我们了解国内外“中国学”研究的最新现状和最新成果提供帮助。它还注意扩大国别区域的覆盖面,增强精品意识,发表了一些功底深厚、富有创见、新颖独特的好文章,以繁荣和发展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当中国学越来越成为一个中外学术交流的热点时,不仅是中国的学者以“积极主动、对等交流、文化核心”的宗旨,把弘扬中国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进行深刻的反思,众多的海外学者也把眼光投放到对中国历史与现状、民族与文化上来,以一种对异文化的批判与接受的他者态度,在中国问题的各个方面,开始进行反思与领悟,思考与分析,《中国学研究》就是从中国与外国两种思维模式出发,对中国的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命题进行了丝丝入扣的分析与探究,并且对于国外从事中国学研究的著名汉学家进行了推介,如日本的冈村繁教授、村上哲见博士,韩国的许世旭教授、孔在锡教授、李圭甲教授等,充分体现了文化互动的特点。学术研究成果呈现方式的导向,应该侧重于知识的点滴积累和学术价值的体现,而不应是长篇累牍的、华而不实的重复性劳动,因此,《中国学研究》的特色和定位就在于,力求每一篇文章都能带来哪怕是点滴的学术体会和研究心得,这样不仅可以使读者免去“读万卷书”而不得闻“一言”的尴尬与失望,也可以为学术工作者提供一个展示侧面成果的平台,具体而微地显示“大学问”。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