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丽等:基于亚文化视角的青年“汉服文化”透视」正文
摘要:我国青年“汉服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在这十多年当中,汉服运动在各地青年当中蓬勃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目标诉求以及丰富多彩的实践形态。以广州为例的实证调查发现,“汉服文化”爱好者中“80后”、“90后”已经构成了绝对的主体,且以女性、汉族青年为主,文化层次较高。其主要目的是:汉服文化的传承、传播与普及;汉服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与汉服相关联的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深化。而青年“汉服文化”的兴起主要有以下原因:全球化的持续推进所激发的民族认同的觉醒;国内少数民族政策对于民族身份的强调所引发的民族意识的增强;服饰作为青年亚文化的直观标识往往成为青年时尚流行文化的先锋。为此,我们要准确研判汉服运动中的青年及其组织的不同诉求,并对之加以正确的引导。
关键词:“汉服文化” 汉服运动 青年亚文化
2013年3月,《中国科学报》刊载了名为《汉服运动十年》的专题文章,对我国汉服运动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了回顾,并对其主要活动进行了调查及报道。如今,距离青年“汉服文化”运动的兴起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了,在这10多年当中,汉服文化运动的演进经历了从关注民族文化表征到进入传统文化内核,从小众群体活动到广为人知的大众文化运动的发展进程。汉服运动的兴起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其兴起及发展都镌有深刻的时代烙印。然而,这一以传统文化复兴为诉求的青年亚文化现象所具有的亚文化研究的重要本土素材意义与其在青少年研究领域中的缺失显得极不相称。而一些学者基于服装设计、美学、民族学的视角对这一现象所做的研究,或聚焦于汉服本身的美学价值,或在缺乏一定实证经验作为支撑的前提下冠之以民族主义的判断,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地调查、分析与判断。鉴于广州青年流行文化的特殊性和代表性,为了深入研究青年“汉服文化”,且基于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我们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对广州汉服文化运动以及汉服爱好者群体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透视与还原这一带有鲜明青年亚文化特质的文化复兴运动的历史脉络、意义建构与实践逻辑。由于样本数量本身绝对值偏低,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面向广州市的汉服文化爱好者进行了问卷发放,发出问卷23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10份,有效回收率为91%。同时,本研究对汉服组织的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汉服文化”的概念与兴起
一般认为,汉服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汉服概念即为自“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以来到清代之前的汉民族传统民族服饰的总称,它包含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一系列风格构成的服饰体系。而狭义的汉服也就是根据我们的直观理解,是汉朝时期华夏民族(汉民族)的民族服饰。汉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从古至今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变迁,形成了多元的风格,并形成了一定的服饰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礼仪文化系统,正如《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总的来看,其所具有的显著特征是“上衣下裳、交领右衽、系带隐扣、宽袖博带、束发戴冠”,从而示人以洒脱飘逸之印象。汉服文化,又被称作汉服运动、汉服文化运动、汉服复兴运动,是指以青年群体为主体的社会公众通过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以及传统礼仪以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带有典型青年亚文化特质的文化复兴运动。例如,广州汉服协会在自己的章程中就提出该组织是“由广大汉族传统服饰推广者自发成立、具有学术专业性、非营利、以宣传汉民族传统服饰和传统文化为目的的社会团体,是广州市倡导国家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构建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
事实上,在2001年APEC会议各国领导人身着唐装出现在公众面前以来,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关注与讨论就曾掀起了一阵热潮,“汉服复兴”的概念也就在那时被提出来,并出现在传统文化复兴的话语体系之中,此时,有关汉服的实践是作为个人层次存在的,且主要集中于网络社区的讨论之中,因而又被称为网络汉服时期,尚未进入现实世界的社会公众视野。汉服较早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发关注是在2002年,当时连云港的一位名叫李光伟的高校教师将自己身着汉民族传统服饰弹古琴的照片发布到网上并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这应当是汉服运动兴起前的一次重要热身。而对汉服同袍①来说,一般更倾向于认为汉服运动发起的标志性事件是2003年郑州市电力企业职工王乐天(网名为“壮志凌云”)身着曲裾深衣行走于郑州市大街之上向公众展示宣传汉服之魅力,汉服同袍们认为“汉民族服饰消失360年以来重现街头”,在他们眼中这一壮举堪称“自清朝顺治皇帝在1645年下令执行‘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的剃发易服政策以来第一个将汉服穿上街头的人”,从而理所应当被誉为拉开汉服运动帷幕的重要里程碑式事件。在这10多年当中,汉服运动走过了兴起阶段(2003-2005年)、发展阶段(2006-2008年)和深入阶段(2009年至今)等过程。在当前深入阶段,汉服爱好者已经可以细分为“考据派”(侧重于考证汉服服制)、“改良派”(侧重于汉服创新、汉元素融入当下)、“视觉派”(侧重于汉服的展示及挖掘美学价值)、“激进派”(抱有极端主张、言辞较为激烈的小众群体)等流派。这是汉服文化在各地青年当中蓬勃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目标诉求以及丰富多彩的实践形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掌握这一时期文化复兴运动的话语权的文化复兴运动实践派别。
二、青年“汉服文化”爱好者的基本现状
年龄结构。从年龄结构看,“80后”、“90后”构成了广州汉服文化运动的主体,统计显示,30岁以下的青年群体占到了调查对象的91.9%,其中,大专院校、中学中专在校学生以及刚参加工作的青年白领是这一运动的主力。参与问卷调查的广州汉服爱好者的职业构成依次为大专院校在校学生(29.5%)、非公企事业单位职工(22.4%)、中小学在校学生(18.6%)。广州汉服爱好者了解及参与汉服运动的年限分别为10年以上(4.3%)、6-9年(11.0%)、2-5年(55.7%)、1年以内(29.1%)。可见汉服运动在10年发展中已初步确立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从而在新世代中可以源源不断地汲取新的力量。
性别构成。广州汉服爱好者中女性占到了70%,男性约为30%。这一性别比例与全国及其他地区所做的汉服爱好者的调查结论基本吻合。通过穿着特定风格的服饰成为了亚文化族群吸引关注与表达诉求的重要方式,而青年服饰亚文化的参加者主体多以青年女性为优势。汉服运动亦不例外,这一方面源自女性对于服饰审美的特殊偏好,另一方面也源自传统汉服体系中的女性服饰形式更为丰富、更具美感,给人的直观冲击更为明显。因此,汉服爱好者们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何种样式、何种朝代的男性汉服服饰更具有美感,对于这个话题的讨论所具有的价值在于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吸引男性在汉服文化运动中的参与。
学历构成。调查发现,广州汉服爱好者中研究生学历者占1.9%,具有本科学历者为37.1%,具有高职、专科学历者占26.2%,具有高中、中专学历者占27.6%,三者总计占91.0%,这一比例与全国调查的数据具有一致性(在百度汉服吧调查的结果显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占3.2%,本科学历者占42.1%,高职、大专学历者占13.9%,高中、中专学历者占23.2%,合计为82.4%),说明汉服运动爱好者大多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功底,具有传统文化知识基础,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理解和认同。
民族构成。汉族青年为汉服运动的主要力量,在穗分散杂居的不少少数民族青年也是汉服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这反映出汉服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其极端性民族主义元素始终无法取得也未能取得这场青年亚文化运动的领导权,相反,这场以兴趣、文化为旨趣的亚文化风潮,包容、多元的成分不断增强,并逐渐获得了汉服爱好者们的支持,在他们眼中,汉服运动并非狭隘的民族封闭,它不以民族或国籍为界限,而是以“是否喜爱汉服、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为标尺,在他们眼中,汉服运动与其说是一场汉族青年的大民族主义的闹剧,不如说是一群具有共同兴趣爱好与理想信念的亚文化族群一起参与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青年运动。因此,这一青年文化现象并非如同一些学者在汉服运动兴起之初对其发展趋势所作出的诸如种族性民族主义、极端大民族主义、网络文化民族主义这样一种简单的价值判断。有汉服爱好者在访谈中特别提到了一个壮族小姑娘非常狂热地喜爱汉服,甚至超过了对本民族服装的热爱,成为了汉服爱好者中的小意见领袖的故事。在随后的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因问卷设计及发放的局限性(仅设计了问卷的中文版本以及面向广州汉服爱好者中的中国人士发放),事实上在广州的一些外国人士也时常加入到汉服文化活动中来。2012年,在广州举办的首届岭南民俗文化节、第八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上,身着汉服登台献艺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就受到了中国公众的广泛欢迎。
汉服活动花费及家庭态度。汉服固然美丽,但因汉服制作的复杂,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生产线投入生产,而更多的是依托手工制作,因此,汉服爱好者大多会在参与活动中投入一定的花费,包括购买(租借、制作)汉服、购买(制作)汉服配饰、购买汉服书籍资料、分摊社团活动费用等。据调查,大约52.4%的汉服爱好者会将每年花费在汉服活动上的费用控制在500元以内,大约28.1%的人会控制在501-1000元之间,另有13.8%的人会花费1001-3000元之间。而汉服爱好者的家庭月收入7000元以下的占到了74.3%。有71.0%的汉服爱好者选择从汉服网站购买汉服,24.8%的人会选择在本地汉服实体店购买,另有27%的人会自己制作汉服。从家庭支持来看,55.2%的家人对汉服爱好者参加汉服运动持无所谓的态度,另有22.9%的家人始终支持或由不支持转变为支持汉服爱好者参加汉服运动。
三、青年“汉服文化”的主要目标诉求及其实践形态
广州青年汉服文化运动实践的主要诉求可以分为逐层递进的三个层次,分别为:汉服文化的传承、传播与普及;汉服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与汉服相关联的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深化等。
(一)汉服文化的传承、传播与普及
公众对于汉民族传统服饰知识的缺失让同袍们感到苦恼,但客观上也成了青年人深入推动汉服推广与传承的重要动力,具体方式有汉服聚会、汉服游园、汉服婚礼、汉服写真、汉服成人礼等常见的实践形态。问卷调查显示,分别有81.0%和72.4%的同袍经历或听说过汉服被当做和服、韩服的情形,79.1%的同袍经历或听说过将汉服与时下流行的穿越联系在一起,亦有公众将他们看做是COSPLAY动漫爱好者,此外,被当做寿衣、孝服、戏服等情形也普遍存在。诚如前文所提到的王乐天着汉服上街事件中,据王乐天本人回忆,当他行走路过一家商场时就曾被迎宾小姐奉以外宾待遇:“快来看呀,日本人,穿和服的日本人”。因此,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高达94.8%的广州汉服爱好者非常同意或比较认同其实践汉服运动的目标是“考证服制并向公众普及汉服知识”(见表1)。
(二)汉服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对于汉服本身的设计与展示的创新是青年汉服爱好者非常热衷的,如汉服设计、汉服配套饰物设计、汉服卡通制作、拍摄汉服电影等,甚至设计汉服式样的学位服也在此之列(见表2)。汉服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服饰里有非常严谨、严肃的文化,而传统文化中既有精髓,也有一些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封建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