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华:中国人口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作者:陈友华发布日期:2008-12-09

「陈友华:中国人口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正文

一、引言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刘铮就明确提出了人口现代化问题。自此,人口现代化问题正式进入学界的视野,并逐渐演变成为人口学界的一大研究热点,也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顾宝昌,1992;穆光宗,1993;查瑞传,1994;张开敏,1994;邬沧萍,1996;人口与发展论坛,2001;李婷,2002)。但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学界对包括概念在内的人口现代化的一些基本问题远没有达成共识,甚至还没有涉及,从而影响到我们对人口现代化问题的全面理解与认识。

例如,什么是人口现代化?一个人口发展到一个怎样的状况才算实现或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也即人口现代化实现标准是什么,或者是否可以对人口现代化进程进行度量。世界上是否有一些国家已经实现了人口现代化?如果有,具体是哪些国家?这些国家是什么时间实现人口现代化的?另有哪些国家还处在人口现代化进程之中?这些国家人口现代化已进展到什么程度?在人口现代化进程中还存在哪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弱点和不足?从而影响到人口现代化的整体推进?目前中国及各地区人口现代化已进展到什么程度?在世界人口现代化进程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此外,人口现代化是世界范围内的人口现象,只有把中国放到世界范围内进行考察,才有可能把中国人口现代化问题搞清楚。但迄今为止国内所有关于人口现代化的研究都限定在中国范围内,这实际上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因此,建立必要的人口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世界人口现代化进程进行量化的考察与分析,是人口现代化研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这方面,武小兰(2001)就生育现代化,王秀银(2002)与陈友华(2003)就人口现代化的度量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陈友华(2004)利用业已建立的人口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世界人口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必要的评价。本文利用陈友华(2003)已建立的人口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及各地区人口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量化考察与分析。

本文分析所用资料的来源是:1.中国现代化报告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北京大学出版社;2.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编:中国人口年鉴2000;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4.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北京大学出版社;5.孙敬之:80年代中国人口变动分析――中国人口续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6.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7.跨世纪的中国人口(综合卷)编委会:跨世纪的中国人口(综合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8.United Nations:World PopulationProspects 1990,New York,1991;9.黄荣清教授提供的部分数据。

二、评价方法

陈友华(2003)从生育现代化、人口素质现代化、人口结构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四个维度共选取了总和生育率、婴儿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城市人口比例、非农劳动力比例与人均GDP7个指标构成人口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人口现代化的量化标准,见表1.

进一步地,将这7个指标分别转换成生育数量指数、生育质量指数、修正的预期寿命指数、受教育年限指数、城市人口比例指数、就业结构指数与经济现代化指数,进一步地构建了生育现代化指数、人口素质现代化指数、人口结构现代化指数、经济现代化指数与人口现代化指数,并利用已建立的人口现代化指数给出了人口发展类型的划分标准,见表2.

在这里,笔者将人口发展划分为三种基本的类型:传统社会(前人口现代化社会)、现代社会(人口现代化社会)与后现代社会(后人口现代化社会)。并将人口现代化发展过程进一步细分为初始、起步、发展、成熟与过渡五个发展阶段。将人口现代化指数为50视为由前人口现代化社会跨入人口现代化社会的门槛,而人口现代化指数为100视为由人口现代化社会转变到后人口现代化社会的标志。因此,可以将人口现代化指数理解为人口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当人口现代化指数达到100时即认为人口现代化已经实现。

三、中国人口现代化进程评价

如同现代化在中国的实践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大约从鸦片战争失败后开始)一样,中国人口现代化实践至少也可以追溯到几十年以前。但考虑到评价数据来源与世界同步评价等问题,本文对中国人口现代化进程的评价从1970年开始。

1.生育现代化

1970年,中国生育数量指数与生育质量指数两者发展不同步,中国在生育质量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要远大于在生育数量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用数值来表示,生育数量指数仅为13.90,而生育质量指数则达到52.36,而作为两者算术平均的生育现代化指数为33.13,仍处在传统型生育社会(前生育现代化社会),在11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57位,处在中间位置。

1970-1980年间中国不仅在生育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而且生育的数量与质量两者发展不同步的现象被打破。到1980年时,中国生育数量和生育质量指数分别达到86.90与88.30,进而使中国生育现代化指数达到87.60,经过10年时间的努力,到1980年时,中国已由前生育现代化社会进入到生育现代化社会的成熟发展阶段。在12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40位,相对排名已大大前移,这说明在1970-1980年间中国生育现代化的推进速度要大大快于世界生育现代化的整体推进速度。

1980-1990年间中国生育现代化建设又取得较大的进展。到1990年时,中国生育数量和生育质量指数分别达到86.90与100.00,进而使中国生育现代化指数达到93.45,生育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接近完成,已进入到由生育现代化社会向后生育现代化社会转变的过渡阶段。在10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31位,相对排名进一步前移,这说明中国在此期间生育现代化的推进速度也要快于世界生育现代化的整体推进速度。

1990-2000年间中国生育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较明显的进展。到2000年时,中国生育数量和生育质量指数分别达到100.00与99.00,进而使中国生育现代化指数达到99.50,生育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已基本完成,正处在生育现代化社会与后生育现代化社会两者的交叉点上,在16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55位。

2.人口素质现代化

1980年,中国修正的预期寿命指数与受教育年限指数两者之间差距较大,中国在提高人口身体素质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要远大于在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用数值来表示,修正的预期寿命指数已达到83.01,而受教育年限指数仅达到46.67,作为两者加权平均的人口素质现代化指数为58.78,中国人口虽然在整体上已脱离低人口素质、进入中等人口素质类型,但人口素质仍较低。在86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41位,处在中间位置。

1980-1990年间中国人口在身体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两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到1990年时,中国修正的预期寿命指数和受教育年限指数分别达到100.00与65.00,进而使中国人口素质现代化指数提高到76.67,经过10年时间的努力,中国人口素质已由中等偏下阶段发展到中等阶段。在世界96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37位,相对排名已大大前移,这说明中国在此期间人口素质现代化的推进速度要大大快于世界人口素质现代化的整体推进速度。

1990-2000年间中国人口在身体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两方面又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到2000年时,中国修正的预期寿命指数和受教育年限指数分别达到100.00与73.33,进而使中国人口素质现代化指数提高到82.22,经过10年时间的努力,中国人口素质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了一定的提高。在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49位,相对排名后移,这说明在此期间中国人口素质现代化的推进速度虽然较快,但慢于世界人口素质现代化的整体推进速度。

1980-2000年间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与人口身体素质之间发展不平衡,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始终低于人口身体素质是在此期间中国在人口素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显著特点,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相对滞后成为影响整体人口素质提高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以至于在1990-2000年间中国人口素质提高速度慢于世界人口素质的提高速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中国人口素质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3.人口结构现代化

1970年,中国城市人口比例指数与就业结构指数分别只有14.80与13.33,从而作为两者算术平均的人口结构现代化指数也仅为14.07,人口(社会)结构属于传统类型。在10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80位,排名靠后。

1970-1980年间中国在人口城市化与非农化两方面进展缓慢。到1980年时,中国城市人口比例指数与就业结构指数分别只有19.20与18.67,人口(社会)结构指数仅达到18.94.在世界12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02位,相对排名进一步后移,这说明中国在此期间人口(社会)结构现代化的推进速度要慢于世界人口(社会)结构现代化的整体推进速度。

1980-1990年间中国人口城市化与非农化推进速度有所加快。到1990年时,中国城市人口比例指数与就业结构指数分别达到32.00与21.33,人口(社会)结构指数也达到26.67.在世界10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86位,相对排名略有前移,这说明中国在此期间人口(社会)结构现代化的推进速度基本上与世界人口(社会)结构现代化的整体推进速度同步。

1990-2000年间中国人口城市化与非农化推进速度进一步加快。到2000年时,中国城市人口比例指数与就业结构指数分别提高到52.00与53.33,人口(社会)结构指数也快速提高到52.67.在世界86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74位,相对排名后移,这说明虽然中国在此期间人口(社会)结构现代化的推进速度较快,但还是慢于世界人口(社会)结构现代化的整体推进速度。

4.经济现代化

1970年,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指数只有4.23,经济发展水平极低。在世界9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74位,排名靠后。

1970-1980年间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用指标表示,到1980年时经济现代化指数已提高到28.08.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起点太低,尽管1970-1980年间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到1980年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仍很低。1980年时中国经济现代化指数在世界9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83位,相对排名略有后移,这说明中国在此期间经济现代化发展速度较快,基本上与世界经济现代化整体推进速度同步。

1980-1990年间中国经济建设又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用指标表示,到1990年时经济现代化指数已提高到31.12.在世界9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79位,相对排名略有前移,这说明中国在此期间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保持了与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1990-2000年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用指标表示,到2000年时经济发展指数已提高到48.57.在世界15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96位,相对排名大大前移,这说明中国在此期间经济发展速度不仅较快,而且要大大快于世界经济现代化的整体推进速度。

5.人口现代化

1980年,中国人口现代化指数达到53.32,已经由前人口现代化社会进入到人口现代化社会的初始阶段。在世界8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47位,排名中后位置。

1980-1990年间中国人口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用指标表示,到1990年时人口现代化指数已提高到62.59,已进入到人口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在世界8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51位,相对排名略有后移,这说明中国在此期间人口现代化推进速度较快,基本上保持了与世界人口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1990-2000年间中国人口现代化建设又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