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柠:一份95后的文革阅读书单」正文
爱思想原创首发,转载须取得授权。
曹柠,爱思想学术观察员,现就读于复旦大学新闻系。
我出生于1995年,今年21岁,对于50年前发生的事情几乎一无所知,直到我读到了这些书。我的阅读极其有限,选书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并非文革研究的合理路径。令我感到困惑不解的是,如今有很多根本不了解文革的人也可以围绕文革侃侃而谈;令我感到更加匪夷所思的是,有些经历过文革的人竟可以罔顾事实、颠倒黑白。
起初只是源于高中时对历史课本一语带过的“文革”的好奇心,我想知道这到底是怎样一段历史,无奈材料有限,媒体上有见之甚少。后来复旦满足了我对文革那段历史的好奇,一学期便有三个学科的四门课程以文革为教学主题:历史系金光耀、董国强老师的“文化大革命史”、历史系孙沛东老师的“毛时代的中国”、政治学系陈明明老师的“文革专题阅读”、社会学系范伟达老师的“文化大革命研究”。
我在想,如果所有中国的高中生对历史课本上那句话不满足时,都有机会能看到这些书,他们会不会变得更好,中国的未来会不会变得更好。
一、历史研究
*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
国内出版的比较权威的文革研究著作,理顺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混沌一团的历史线索;讲清了“文化大革命”的来龙去脉;剖析了“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的失误、弊端、错误;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形形色色的假、丑、恶现象。本书声称找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正确不能抗拒错误的原因,展现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形成、发展、终结的历史必然。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
两位作者都是从事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几十年的专业工作者,文革亲历者和体制内文革学者的双重身份让作者深感阐释还原的艰难和复杂,但同时沉重的历史责任感还是驱动着他们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开展研究工作:“重大历史事件的透彻剖析和研究总结,常常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但研究“文化大革命”史的责任绝不应只留给后人。”
*卜伟华《砸烂旧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与浩劫(1966-1968)》
本书是香港中文大学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第六卷,共十卷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1949-1981的历史,历时七年,共六百余万字,作者都是卓有成就的当代史研究者,倚重档案研究,尽可能详细地考订辨析,是目前最具规模的中国当代史研究著述。本卷主要关注从1965年底批判《海瑞罢官》至1968年夏文革开始头三年政治权力的运作,文革发动、红卫兵运动席卷全国,从夺权到天下大乱,再到各省市革委会的成立、造反派分裂、武装斗争……一一呈现在眼前。
*史云、李丹慧《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从批林到批邓(1972-1976)》
本书是香港中文大学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第八卷。1972年至1976年文革结束,发生了一系列至今众说纷纭的重大历史事件,作者用丰富的材料试图探究这一系列疑问:毛泽东曾考虑哪些人当接班人?周恩来为何痛苦地反省?中阿、中越为何翻脸?八大军区司令为何对调?毛泽东对“红都女皇”事件怎么看?批邓是毛的决策还是四人帮的挑拨?
*麦克法夸尔(MacFarquhar)《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毛泽东最后的革命》(与沈迈克合著)
作者是著名的中国近代史专家,海外文革研究的代表人物,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代表作有《文化大革命的起源》、《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毛泽东最后的革命,自1988年在哈佛大学开设文化大革命课程,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作为麦克法夸尔的代表作,出版以来也受到不少争议和质疑,但仍可以一窥海外汉学界文革研究的基本面貌。
*金大陆《非常与正常――上海“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
作者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本书选取上海1966-1976年的人口状况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是为承担上海“文革”社会生活史的整体研究搭建了一个深远地看到许多社会情状的背景。以一种很少见的研究视角,让人们看到上海普通人的生活在十年文革中如何艰难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