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重新审视财富分配

作者:巴曙松发布日期:2015-02-09

「巴曙松:重新审视财富分配」正文

《21世纪资本论》的热销表明财富分配以及与此相关的公平与效率的古老话题,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全球经济金融体系从危机中逐步喘定之际,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一本数百页的经济学著作,不仅持续在欧美主要的网络书店畅销,而且从我在纽约看到的情况,这本书还被迅速摆上了机场书店以及街头巷尾的大小书店。甚至有人调侃说,现在在曼哈顿吸引进步青年的做派之一就是随手带着一本《21世纪资本论》。托马斯・皮凯蒂在伦敦等地的公开演讲,其现场气氛的热烈程度,堪比热门摇滚歌手的演出。

对于这一现象,不同人士有不同的解读。有研究传播的学者认为这是网络和媒体全球化的产物,有研究政治的学者认为这是有关国家(如美国)大选在即、即将展开角逐的双方都在寻找理论支持的结果,更多的则是从经济金融角度的分析,认为《21世纪资本论》的流行,揭示了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于收入差距拉大等不平等问题的高度关注。

托马斯・皮凯蒂,1971年生于法国,算是经济学界的70后新锐。他18岁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大学学习数学与经济学,22岁那年以一篇关于财富分配的毕业论文获得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

皮凯蒂在欧洲和美国高校的经历与他经济学研究的风格是大体一致的。据他本人表示,美国经济学界的最大问题在于对数理模型的过度沉迷,以及由此引发的和现实世界的脱节。鉴于皮凯蒂所要研究的领域(即财富分配)恰恰是一个需要经济学者深入研究现实和挖掘历史文化制度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皮凯蒂认为美国经济学界在这个方面的不足直接影响到其对财富分配、公平与效率这个古老经济学问题的关注。也部分因为这个原因,皮凯蒂返回法国,着手挖掘历史数据来填补这个领域自库兹涅兹之后一定意义上存在的研究空白,因此他也将这本书更多地定义为经济方面的“历史书”,而非一本单纯的经济学著作。

从皮凯蒂回到法国之后,可以看到他在收入和财富分配问题上进行研究的演进脉络。按其简历所列,第一篇相关实证论文题为“1901-1998年法国的收入不平等”,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同年紧随其后的一篇论文继而探讨美国1913-1998年的收入不平等问题,发表在《经济学季刊》。随后皮凯蒂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在财富积累和累进税的问题研究中,他于2006年在《美国经济评论》杂志上相继发表了两篇论文,分别探讨法国历史上的财富积累问题和最高收入群体的演进,2007年又在《经济远景》杂志上发表文章,探讨了美国的联邦税收系统的累进程度。2009年,皮凯蒂将原先的研究问题拓展到了目前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印度和中国,探讨了这两个国家在1986-2015年的收入不平等和累进收入税问题。在发表这些学术论文的同时,皮凯蒂也曾将其阶段性的成果以专著的形式出版:除去他在法国当地出版的著作,在2007年他在牛津出版社出版了《20世纪的高收入群体:一个基于欧洲大陆和英语国家的对比》;2010年他又尝试将原先的视野拓宽到全球,出版了《高收入群体:一个全球视角》。因此,可以说皮凯蒂的研究重点基本上都紧密围绕着财富分配的主题,也一直延续了他结合历史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风格。而这本《21世纪资本论》,就是其多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一个集成,可谓其个人研究成果的一个汇总缩影。

皮凯蒂这本书基于广泛的历史资料与数据,覆盖了18世纪工业革命至今20多个国家,同时采用不同的理论架构进行分析。作者试图通过经济分析和大量数据重新理解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并试图解释在较长的历史阶段收入和财产分配的演进过程和特征,由此汲取经验。可以说,这是一本试图通过经济历史的进程,以历史的眼光与经济学的分析,重新理解历史并得到新结论的著作。

这本书的热销表明财富分配以及与此相关的公平与效率的古老话题,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事实上,纵观全球经济学界,皮凯蒂并不是第一个或者说唯一一个指出欧美以及全球财富不平等正在加剧的研究人员,但此书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产生如此大的冲击,一方面是由于目前金融危机过后大多数欧美国家增长陷入停滞或者缓慢增长,在反思金融危机的根源、希望对经济金融体系进行改进时,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不平等与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以十分简洁的分析框架挑战流行于欧美的主流认知,提出这种不平等深植于西方社会所仰赖的资本主义体制,是结构性的而非周期性的,同时告诫如果不加限制,这种不平等在未来只会进一步恶化而非得到缓解。

本书在受到赞誉的同时,自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指出书中数据有显著缺陷、对资本的定义过于简单和模糊、难以用一个单一的资本收益水平代表实际上收益水平差异巨大的各种资本等。也有专家学者指出,皮凯蒂的论证过程中忽视了政府对穷人转移支付的部分,忽略了金融体系在整个逻辑链条中所起到的作用。另外,皮凯蒂关于实施全球累进资本税的政策主张更是被斥为“难以操作的空洞政策”。同时,也有不少研究者强调,在全球化的今天,仅仅单独考察欧美国家而不对应地将新兴经济体结合起来考察,也不能反映资本收益率等变动的主要因素,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制造业向新兴经济体的转移,极大地改变了这些发达经济体的资本回报水平等。还有批评者认为,法国目前实施的许多收入分配政策,实际上就带有皮凯蒂的经济分析的影子,但是实际效果有目共睹,法国的经济增长依然疲弱不堪。

尽管中国有着与欧美不一样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但是在继续强调提高经济发展效率的同时,如何公平地分配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样是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同时,这本书引发的许多争议在中国同样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例如,根据皮凯蒂的分析,任由资本不断再投入可能确实会导致社会群体间收入与财富差距的扩大,但如果政府(特别是还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的政府)限制资本投入,这种差距是不是就一定能得到缓和?有没有可能资本管制对收入分配所带来的正面作用事实上明显不及经济增长因此受到打击所带来的负面作用?

另外,皮凯蒂这本书重点探讨了资本收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较少分析资本收益的可能规律(例如其分布与波动周期等)。皮凯蒂确实提到资本收益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为什么资本的投入最后落实到实体经济的增长这一部分显得如此之少以至于资本收益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如此大的鸿沟?抛开一些可能的乘数效应,是否还有可能和资本投入的行业有关?如果确实存在相应的规律,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金融体系的改进来引导资本进入那些更能催生实体经济增长的领域,从而使得经济增长与资本收益之间的差距收敛?因此,我更愿意强调的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应当是在新的全球环境下重新提出了关于财富分配以及与此相关的公平与效率的重要课题,但是对于这一课题的回答,则需要结合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历史传统等进行具体的研究,就如同皮凯蒂研究法国等国家的历史经济数据一样。

《21世纪资本论》的热销表明财富分配以及与此相关的公平与效率的古老话题,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