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筠 张维迎:“资本家”并非想象的那么可恶……

作者:资中筠 张维迎发布日期:2016-01-05

「资中筠 张维迎:“资本家”并非想象的那么可恶……」正文

编者按:2015年9月9日在国际金融博物馆举行了资中筠《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美国公益事业百年发展及其启示》新版的首发式,由任志强主持,张维迎为对谈嘉宾。资先生的讲话及她对张维迎教授的回应刊登在11月4日《中华读书报》上,以下版本思想潮是根据资中筠先生个人公众号补充张维迎教授发言后的版本,上标题为编者所拟。文章比较长,但值得耐心读完。

资中筠先生的发言:

我尽量简单地把写这本书的过程和想法,跟大家交代一下。

正如刘苏里先生给概括的,这本书十二年来,有了三个书名(前两个书名是《散财之道》《财富的归宿》),书名确实是代表了我对这个领域认识的深入。我开始注意到美国的公益基金会,不是从公益慈善的角度出发,也不是为了给我们国家引进这方面的经验,当时的出发点是研究20世纪的美国。在这个过程里,我发现有一个领域是我们都不大注意的,就是美国的现代公益基金会,从20世纪初期开始发达起来,对这个社会的影响非常大。

另外一个角度,我本来是想研究美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992年我去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档案馆查档案。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发现关于中国部分材料多得不得了。除了众所周知的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外,应该说20世纪上半叶中国所有教育文化事业都有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影子。我们的第一代的院士在研究工作的关键时期都得到过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这使我大吃一惊。但是,中国部分只是其工作的一小部分,于是我发现这个基金会非常了不起。再进一步发现,美国远不止这一个大基金会。这样,我开始进入这个领域。

在这个题目上,我的收集资料和思考成熟的过程大约有十年,从1992年开始,到2003年才出书。当然这十年里,我还干了好多别的事,不是专门做这一件事,但这十年我对这个领域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

2003年初版叫《散财之道》,主要是说聚财有道,散财也应该有道。成为巨富以后,花钱是个问题,如何能最好地把钱花出去,对社会有益。这是美国的这些基金会做出的榜样。我没想到这本书出版以后会对国内的公益慈善界产生影响,正好是当时国内的公益基金会开始发展起来的时候。刚刚任志强先生讲阿拉善基金会,确实我发现阿拉善第一次开会就拿着我这本书,我当时感觉很高兴,居然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后来我们国内这方面的事业蓬勃发展起来,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到2005年出第二版,我又换了一个名字叫《财富的归宿》,我的想法是取之于社会,还之于社会。整个财富的积累不管是通过什么,企业也好,或其它的途径,应该回馈社会。回馈社会的途径是什么?其中有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就是公益基金会。第三版又作了增订,主要是在中国部分,还叫这个名字。

在这之后,我就想搁笔了。因为做这样大规模的实证性的研究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对于我这样一个衰朽的人说起来,精力和时间都够不上了。所以我就想有待来者。因为我们国家许多人已经注意到这个领域,确实有些专家们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还没有我想象的对于最新的发展的系统著作。

去年,正好乐平基金会去美国考察,他们问我要不要一起去。我怕太累,有点犹豫,后来还是去了。两星期走了四个城市,每天四场座谈,确实很累。但是,对我来说大开眼界,启发很大。对于现在的所谓新公益是怎么回事,我开始有了认识,主要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凭我多年观察世界的敏感性,我意识到实际上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当然以美国为代表,但绝不仅是美国,包括欧洲很多国家)正在发生比较深刻变化。

上一个时期的重大变化是一百多年以前,在欧洲实际上是19世纪中叶开始,社会主义思潮、社会改良思潮开始起来的时候。在美国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20世纪初,形成“进步主义”运动。我在《20世纪的美国》这本书里对此有专门章节论述。没有那种大规模的改革,美国不可能有整个20世纪的社会基本稳定和繁荣富强。在这个大的改革里,有一部分是资本家拿出钱来做公益,大财团引领了我称之为“捐赠文化”的风气。当然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另外一方面就是政府出台一些可以规范经济的法律,包括反垄断、保护劳工和消费者的法律,等等。

我现在感觉到资本主义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又发生了很多矛盾。我们常常讲美国兴衰的问题,关于美国衰落了,或正在衰落的说法一直都存在。我过去曾经讲过,美国是不是衰落,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世界优秀人才的自然流向是不是仍然首选是美国,如果还是这样的话,不管它的经济有多么困难或者发生什么曲折,它不会衰落。这是在上世纪80年代说的,经过20多年来证明它又进入了信息时代,并没有衰落。现在美国衰落论又兴起了,而且我看到很多专家的文章,好像把美国一定要衰落已经作为一个不容置疑的前提,认为,中国就是会崛起取而代之。除了上面讲的指标――现在优秀的人才还是在往美国流动――我还想加一个指标,就是它的精英们能不能自我反省,认识到社会的弊病,不惜揭丑和提出切中弊病的改革方案,也就是它的纠错机制是不是还有效,能不能主动进行比较深刻的改良。那么,新公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改良途径。

实际上这个新的思想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二三十年的实践、试错、慢慢的淘汰和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当成熟,规模相当大了。什么叫做新公益?它是非常复杂的,概括起来讲,过去的公益是纯粹的无偿的捐赠,完全是非营利的。但是,现在针对目前的形势,很多人感到这种模式不能解决日益扩大的社会矛盾所产生的巨大的需求,所以要用市场的机制把营利和非营利模式合在一起,以做企业的办法做公益事业。而且是各种部类的人联合一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智慧的出智慧,会管理的教给大家怎么管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联合体。在实践中做法五花八门,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想到的,因此它的创新能力非常之强。

它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在原来的书里,我管20世纪兴起的基金会叫“现代”公益基金会,以别于传统的慈善,在现在这一版里我把它们叫做“传统”的基金会了,以别于新公益模式。原来古老的慈善是农业社会的产物;我原书中所称的现代公益基金会是大工业社会的产物,现在的新公益是信息化社会的产物,是后工业社会产生的新型的公益。具体的操作很复杂,短时间内讲不清楚,只有请大家看书,第十三章到第十五章是专门讲这个内容的。

总而言之,我现在要讲的是它对社会的意义,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改造。书名“资本主义的演变”是借用他们自己用的词:叫做“evolu-tion of capitalism”。还有一个词是“包容性的资本主义(inclusive capi-talism)”。什么意思呢?在我们国家,如果你问什么力量最强大,我们一定回答是党和政府的力量最强大。但是在他们的社会,什么力量最强大?就是资本的力量,资本可以做很多很多好事,促进社会的繁荣。但是,资本如果不加规范的话,它也会肆虐,出现很多很大的问题:不正常的贫富悬殊、尖锐的社会矛盾、泡沫、危机。所以,他们自己意识到必须用比较好的办法驾驭资本。

新公益的倡导者们意识到,当前贫富悬殊扩大的趋势已经难以为继,这样下去,金字塔尖1%的人也没好日子过,他们的好日子是行之不远的。因为社会整体的购买力没有了,不能靠少数富豪买奢侈品和豪宅来支撑市场。必须是大家都有购买力才能支撑起这个市场。所以要共富共荣。并不是有钱人拿出钱来救济穷人,就能共富。第一是要使穷人成为消费者,让他能够消费得起,买得起东西。第二,要把他变成创业者。什么叫包容性资本主义呢?就是把资本主义扩大,也就是把当资本家的门槛降低,让更广泛的人能够创业,都能够变成企业家,小企业变成中企业,中企业变成大企业。当然,它有很多途径和做法,新名词也很多,如“创投公益”“社会企业”“影响力投资”等等。还有一种形式叫SVP,就是社会创业伙伴。也就是我刚刚说的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的观念。

这个新事物深远的意义就是资本主义将要面临一次深刻的改造。这个改造的动力是什么呢?其实是全社会各阶层。第一次美国进步主义的时期的改革动力,最早是劳工运动,从底层罢工开始,其规模和频繁引起社会震动,然后是知识分子提出各种各样的理论,然后是开明政客被选进议会以后出台一些法案、通过法律。还有包括像老罗斯福总统这样的力主改革的政治领袖。当然,还有在言论自由保护下的媒体的批判,最重要的是揭露社会弊病的舆论,等等,一起推动社会改革。

现在的动力是什么呢?也是上下结合的。但是更加体现在社会精英的觉悟上。我们看到,几年前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是底层的行动,就是表现一般老百姓的不满,这比以前的群众运动要弱得多,它没有组织、没有纲领、没有领导,没有真正的具体诉求,起不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它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使得那些既得利益的人意识到社会有这么多的不满,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他们自己再想办法进行改良。

我们常常认为既得利益阶层是不愿改良的。其实他们是最积极的,最深刻的意识到社会危机,而急切地认为需要改良的。正因为他们从这个社会得利,才最不希望这个社会衰败、甚至出现动乱。所以,他们在一起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案。举几个名字就足以说明推动者是些什么人了:像英国的查尔斯王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比尔•盖茨、巴菲特、英格兰银行的总裁、国际货币基金的总裁拉加德夫人、金融世家罗斯查尔德家族的后代、新兴IT业的领军人士、哈佛、斯坦福等著名商学院的资深教授,还有像洛克菲勒等这样老牌基金会的领导人,等等,这些顶级精英人物在一起,深刻地批判现在这个社会,他们所揭露的弊病和批判的尖锐程度远远超过我们国家那些最左派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我发现我们说到的,他们都知道,而且有数据,有很科学的分析,专门出资组织调查研究报告,用图标、数字说明最近几十年来经济发展的利润高度向上集中,而普通员工所得份额直线下降,强烈表示这个社会如果这样下去是不行的。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们自己觉悟到必须改变游戏规则,进行结构性的改革,而且他们相信可以运用他们所掌握的资本的力量进行改革。

这种改革是非常细致的,不是大而化之的,不是既赚钱又做慈善,没那么简单的好事。它是非常艰苦的细致的过程,还要一点点的促进现有法律的修改。比如英格兰银行的总裁提到英国现在正在修改《金融法》,就是对于一个银行的操作规程、总裁的职责都有改变,向着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金融业不能离实体经济太远。2008年的金融危机原因之一是金融衍生品五花八门,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失去了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另外一点,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不能再忽悠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规矩,要对普通人负责。他们定出很具体的一条一条规定,现在正在改。我对这个完全外行,应由专家去研究。另外《企业法》《公司法》也有改革的方面。这些东西都是通过法治社会的机制进行。

为什么他们有改革的动力呢?我觉得是因为他们是成熟的公民社会的公民,就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社会的主人,出了问题,除了自己想办法以外,指望不了什么人。并不是向华盛顿提出意见,让奥巴马出台一个法令,就解决问题。当然不是说这完全不必要,但是他们有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先做,然后在必要时影响政府决策,国会通过法律。所以我觉得我们在研究外国、研究美国的时候,不能眼睛专门看着华盛顿和华尔街。它的每一个州、每一个市,甚至一个居民区,实际上都各自为政,正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改革实验。共同的方向是向着平等、向着共荣、向着更广大的阶层可以发财的方向来发展的。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启示。

这也不是从道德方面来讲大公无私。主要是有一批人很有远见,他们现在可以享受,生活都过得非常好,但以后怎么办?要考虑好几代人。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