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三定:在湖南理工学院2014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作者:发布日期:2014-07-15

「余三定:在湖南理工学院2014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正文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

首先我谨代表湖南理工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对我们学校2014届毕业生在四年学习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对同学们今天顺利毕业,表示由衷的祝贺!

前不久,我们学校新闻学院向自雨等四位同学拍毕业专题的视频,找到我要我给同学们留下寄语,我说了四句话:第一句话叫"快乐学习",第二句话叫"关爱他人",第三句话叫"努力工作",第四句话叫"享受生活"。今天我想就这四句话谈谈我的看法,和同学们交流,和同学们共勉。

第一句话,快乐读书。乍一看,这句话好像是我找错了说话的对象,同学们可能会认为:你应该在我们大一入学报到的时候跟我们说读书的话题,怎么在我们毕业(即将结束大学读书生活的时候)说这样的话题呢?实际上,我并没有找错说话的对象,我认为,读书这个话题对你们毕业后的生活,对你们未来的人生是最重要的。怎样读书才能快乐呢?我的回答是:喜欢读书、自觉读书才会快乐,甚至可以快乐无比。别人逼着你读书是没有快乐可言的,这个时候只有难受、只有苦。

为什么我们在大学毕业后要继续读书,还要快乐读书呢?理由主要有两条:第一条理由,是由于我们工作的需要、事业发展的需要。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一个人的一生,他的读书阶段和工作阶段可以截然分开,他在人生的幼年、少年(或者延伸到青年时期)读了一段时间的书后,他所学到的知识就够他一辈子使用了。但是,在现代社会,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很快、增长很快,我们每个人要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了"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第二条理由(也可能是更重要的理由),是由于我们人生的需要。我想先引用中国人民大学著名哲学学者陈先达的话来做论据,他有一篇文章题目叫《一世读书抵封侯》(发表在《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3日),他说:"一个把阅读当作生活方式、当作生命一部分的人能健康长寿。书是一味最好的保健药。凡是喜欢读书,以读书为乐,勤于用脑的人,都比终日无所事事的人活得健康、活得明白。"培根在《在论读书》中也说过:"读书使人充实。"上面是我的提倡大家毕业后"快乐读书"的两条主要理由。在此,我还要引用台湾著名经济学学者高希均的一段话,他提出了一个命题叫"新读书主义",其要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身心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谈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室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第二部分为:"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我很赞同高希均的 "新读书主义",所以特为在这里与同学们分享。

第二句话,关爱他人。我这里所说的"他人",是指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我认为,关爱他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待人以诚,即要真诚待人。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李贽解释说:童心就是真心。一个人保持童心是很重要的。关爱他人就是要真诚对待他人,要真诚对待你的亲人、你的同事、你的朋友,也包括陌生人。关爱他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孝心,即要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在座的同学们从出生到今天为止主要是由父母供养的,从亲情、从义务、从责任上说你都必须孝敬父母、亲近父母。北京大学一位老师说,一个人如果连孝心都没有,谈何关爱其他人。关爱他人的第二个要点就是平等待人。就是要做到对上没有媚骨,不盲从;对下没有傲气,不颐指气使。当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就特别能做到平等待人,他对学校的教职工、同学、门卫、清洁工都一样尊重,据说他从校门走进来,碰到清洁工都要脱帽致意。蔡元培对地位低的人尊重,对地位高的人也不仰视、献媚。当时的教育部对北大下了很多指令,大部分脱离实际,蔡元培就对同事说:教育部的经费来了,收下;教育部错误的指令来了,打回去。我认为这就是真正的平等待人。

第三句话,努力工作。同学们毕业以后参加工作,各人与工作的关系、对工作的感受,大致不外乎下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做了你喜欢的工作,比如学美术的做与美术有关的工作,学文学的做与文学有关的工作,学建筑的做与建筑有关的工作,总之所从事的工作是自己喜欢的工作。还有一种情况是做了你不喜欢的工作,自己喜欢的工作一时找不到,不得已找了不喜欢的工作。前一种情况当然好,做你喜欢的工作,你的职业和事业追求、个人兴趣爱好获得了有机统一,这是很好的境界。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真好。所以他画漫画时总是感到快乐无比。北大哲学系著名学者冯友兰90岁双目失明,95岁过世,这5年间还在写书,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执着,冯友兰回答说:春蚕吐丝,欲罢不能。这就是说学术研究已经成为了冯友兰生活和生命的需要,所以他乐此不疲。同学们毕业后有的可能做的是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怎么办?我给这些同学们两个建议:一是先就业,不喜欢的工作干一段时间后说不定就喜欢了。我知道,在座的有的同学在新生报到的时候很想转专业,学校当时的规定是要读一个学期后才允许转专业,我记得中文学院就有同学进校时要求转专业,但读了一个学期后我再问他还转不转专业,他说不转了,他说现在喜欢中文专业了。我想,工作也有类似的情况,可以由不喜欢到喜欢。二是你做了不喜欢的工作后已经有了较长一段时间,但还是不喜欢所从事的工作。这种情况下你就要考虑重新选择你的工作了,但要注意等待待具有了一定条件后再选择其他工作(包括寻找其他工作或报考研究生),主动权掌握在你自己手里。总之,刚毕业时,同学们找到的工作不管是你喜欢或不喜欢的,你都要努力工作。

第四句话,享受生活。我们常常说,人既要要匆匆赶路,又要仰望星空。"匆匆赶路"是创造生活,"仰望星空"是享受生活。当代已故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中篇小说《命若琴弦》被改编成电影后题目叫《边走边唱》,这个题目很有哲理意蕴。"走"是劳动,是创造生活;"唱"是享受生活,是"诗意地栖居"。我们各位同学一定要做一个既积极创造生活、又善于享受生活的现代人。有一个故事说,美国有两兄弟,小时候,哥哥总是很快乐,弟弟却总是不快乐。有一天父母把哥哥放到马棚,把弟弟送到漂亮的玩具房间。一个小时后父母来看,哥哥正忙着打扫马棚,他说马棚里这么多马粪,一定住着漂亮的小马,如果打扫干净了,等马儿回来后该多高兴啊。而弟弟却正在哭泣,原来他怕把玩具玩脏,又怕弄坏。这个哥哥就是后来的里根总统,他对人生充满快乐,心里总是有阳光,走到哪里把阳光带到哪里,他小时候卖报,后来成为电影明星,最后当上总统,阳光伴随他一生。我认为,享受生活的要义就是心里充满阳光,就是笑对人生,就是要快乐地生活。

享受生活和单纯追求物质享受不是同一的概念,不是说物质条件好就是享受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很多时候是融合在一起的。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在一本书的《后记》中说,他特别快乐的时候就是他顺利写作的时候、是他写完一部著作的时候。可见,创造生活和享受生活其实是有机统一的。不是说物质条件好才能享受生活,里根在马厩里还能感受快乐、享受生活,他弟弟所处的条件那么好也没能感受快乐、享受生活。在此,我还要引用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在2011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他对同学们提出三条希望:"希望你们能过简朴的生活";"希望你们能过高尚的生活";"希望你们能过谦卑的生活"。 沈祖尧校长还说:"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更不能以他们开的汽车、住的房子来作准,而是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归。"

上面就是我所讲的四句话,与大家交流、共勉。

刚才毕业生代表在讲话里说,明天就要离开母校了。我想此时大家的心情和感受会很不一般。我前面提到的向自雨等四位同学拍的毕业专题视频中有"同学寄语",其中有个同学说得很别致,她说:我现在还没有离开母校,就开始怀念了。我觉得她说得很好、很朴实。母校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还没有离开就开始怀念,说不清道不明。我还要告诉同学们,我们湖南理工学院的校友遍布全国各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等地,都有很多校友,他们经常联络。同学们到了不同的地方,应该和校友建立联系,以便相互交流、相互帮助。

 

(感谢李志美根据讲话录音整理)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