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光: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07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正文
亲爱的07届毕业同学:
今天,对于在座的各位,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也是一个值得自豪的时刻。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样一个庄严的典礼上与在座的各位说几句话。我想我今天不仅作为一个教员,也作为一个老北大毕业生,以一个学长的身份,与各位新毕业生分享我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勉。
我是1990年入学的,一晃毕业十几年了。在这十几年中,尤其是留校服务的九年中,我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母校北京大学究竟教给我们什么独特的东西值得我们作终生的纪念?
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但又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对于刚刚走进燕园的同学而言,回答这个问题将意味着他从此可以奠定自己未来四年的生活基调,以不辜负自己一生中最值得珍视的美好时光;而对于即将走出燕园的毕业生而言,回答这个问题也就意味着对自己四年大学生活进行一番深切的梳理和全面的反省,而这种宝贵的反省将使你们未来的人生旅行更有方向感。
根据我的不全面的理解,母校除了给予我们应有的专业知识之外,还教会对每一位学子的心灵成长和事业发展非常有益的三种知识,那就是人格知识、人文知识和人际知识。
先说人格。我以为,我们在大学时代最重要的知识是人格知识。在我们生命里面的一些重要时刻,决定我们成功的,也许并不是那些专业知识,而是我们自身的人格力量,那是来自于心灵的力量,而不是头脑的力量。《大学》一书开宗明义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19世纪的牛津学者纽曼(John Henry Newman,1801-1890)在其名著《大学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中认为大学的功能在于提供“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目的在于“性格之塑造”(character formation),这也就是蔡元培校长(1868-1940)所标举的大学之道在于“人格之养成”。曾在北京大学任教授的钱穆先生(1895-1990)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大系统,即人统、事统、学统(钱穆:《中国学术通论》)。中国的学问传统最重人统,即“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其用意在于学如何做一有理想有价值之人。我们经济学院的前辈陈岱孙先生(1900-1997)说,一个大学生应该在大学里学会“长知识、长智慧、长道义”,他也把“道义”放在知识与智慧之上。确实,真正重要的读书不是那些纯粹以学习专业知识为目的的“读书”,而是心灵与人格意义上的读书。中国人将“修身”置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前,包含着深刻的涵义和巨大的奥秘。我们看到,如果没有完善的健全的人格作后盾,我们的学术研究与实际工作本身的意义是值得怀疑的。在许多经济学大师身上,卓越的学识与卓越的人格在他们那里相得益彰:学术上的成就映照出人格的伟岸,而人格上的光辉也昭示出学术的真正意义所在。北大经济学院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楷模,已故的马寅初先生(1882-1982)、陈岱孙先生(1900-1997),都是将卓越的学识和高贵的人格完美结合的典范。
次说人文。能够在北大这样一个有着浓郁人文气息的学府学习四年,是我们在座每一个学子的幸运。现代经济学两个世纪的演变(以亚当・斯密(1723-1790)1776年发表《国富论》为标志)以及在中国一个世纪的传播发展(以1901年严复校长(1853-1921)翻译《国富论》为标志)表明,经济学研究与历史学、伦理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互动与对话,是未来经济学发展的潮流之一。现代经济学发展的许多灵感和成就,都来自于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开放与平等的对话和沟通。所以,在我们的大学时代,在我们的精力最为旺盛、求知欲最为旺盛的时代,能够在一所具有深远人文传统的大学中度过,广泛涉猎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和著作,必将对诸位以后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大有裨益。这中间的道理不必细说。社会科学知识的贯通和相互渗透,会提供给我们出人意料的灵感和素材,这些思想的源泉,对于我们从事经济学研究以及从事其他有关的实际经济工作,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学习者和工作者,还应该具有相当程度的人文修养。经济学家应该将经济学的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紧密结合,一方面具有冷静的客观的理性精神,另一方面又具有深远的人文关怀,关注人生,关注人类的普遍境遇与命运。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是一个经济学家和“经济学匠”的分界线:真正的经济学家,不光具备经济学的专业学术能力,而且应具有深厚的人文修养和深远的人文关怀,否则,他就只是一个工具意义上的“经济学匠”。一个具备广阔的人文关怀的知识分子与一个仅具备工具理性的“知道分子”,虽也只有一字之差,其境界有霄壤之别。爱因斯坦(1879-1955)曾经告诫科学家们说:“关注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科学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当你埋头于图表和方程式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爱因斯坦《科学与幸福》)我也要提醒各位,当你将来关注证券市场、外汇行情与财务报表的时候,也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最后谈人际。北大学生最不缺乏的品质也许就是自信和独立,但是自信不是傲气,独立也绝不等于孤僻。对于每一个北大学生而言,意识到这一点绝对是必要的。人际知识对我们的事业的成功和心灵的成长至关重要,不管是你将来从政、从商或从学,只要你与他人存在着合作,你就要时刻学习这种人际知识。学习人际知识是让我们学习与周围的世界保持一种宝贵的和谐。人际知识教会你如何把自己的内心的工作与外界相联结,如何在自己的梦想与社会现实之间寻找一种有益的妥协和均衡。而孤僻与骄傲阻碍了我们从别人身上学习,阻碍了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良好沟通。我们应学着以谦逊的姿态面对他人,努力从他人身上学习和汲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我们应学着感激别人,感激一切为这个世界工作和为你工作的人们;我们还要尝试着“换位思考”,学着站在别人的立场和地位上去思考问题,学着努力理解别人;我们还要学会宽容别人,而我们的包容的胸怀越大,我们所得的回报也就越丰厚。一个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从不会感激、不知谦逊、不会理解、没有宽容的人,永远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以上是我对大学生活的理解和对在座各位的期待。最后,我想引用两个人的作品作为对各位的祝愿。美国学者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曾经这样祝福年轻的一代:
“……那些最有希望的年轻人在这片国土上开始生活,山风吹拂着他们,上帝的星辰照耀他们。……要忍耐,再忍耐――忍耐中你沐浴着一切善良人和伟人的余荫,而你的安慰是你本人无限宽广的生活远景,你的工作是研究与传播真理,使得人的本能普及开来,并且感化全世界。”(爱默生:《论美国学者》)
北京大学教授吴梅先生(1884-1939)在1918年作的《北京大学校歌》的下半阙中写道:
“数分科有东西秘文,论同堂尽南北儒珍。珍重读书身,莫白了青青双鬓,男儿自有真。谁不是良时豪俊?待培养出文章气节,少年人。”
在座的各位无疑都是“良时豪俊”,都是北大培养出来的“文章气节少年人”。衷心祝福在座的各位,祝你们每一个人都前程远大,事业辉煌!
2007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