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显明:大学理念与依法治校」正文
今天我谈三个问题,一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所遵从的主流意识;二是中国大学当前普遍面临的主要问题;三是依法治国与依法治校的原理与关系。
一、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所遵从的主流意识
大学管理的理念通常分三个层面。
处在基础层面的是大学的传统。传统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和方向,一所大学的传统一旦形成,其它外来侵扰就很难改变它,优秀的大学传统就是最优秀的大学理念。30年代梅贻琦先生讲,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进入21世纪,我们发现大学只有大师还远远不够,因为现在的情况与30年代已经有了质的差别。大学之大在“四大”,“四大”之首仍是大师,没有大师的大学,不能称其为大学,大师就预示着一所大学的水平和声望,也是一所大学的吸引力所在。大师之外要不要大楼?每所大学都需要一定的办学条件,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后,高校对大师的争夺异常残酷,要想获得大师,首先要建“大楼”。这里的“大楼”除原有建筑之意外,重要指办学条件,其中包括实验设备等,甚至包括教师的待遇。没有大楼就难招揽到大师,香港科技大学创造的奇迹就是最好的例证。大楼之外还应该有什么?《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德、亲、善”就是指大学里面应有仁爱、大爱,教师要爱学术,更要爱学生,管理者要爱服务,更要爱大学。没有大爱的大学,学生离校时带走的可能是仇恨。大学里的大爱是连接大学和校友的纽带。大学里面还应该有“大树”。这里的“大树”不仅仅指植物与园林化的校园,更重要的是表明有“大树”的大学才有学术氛围和已形成自己的传统,首先是学校历史悠久,传统已经深深扎根,不因其它诱惑而改变。高等教育史上有一个经常提及的案例,当剑桥大学面临一家烟草公司高达数亿英镑捐款时,教授们集体表决予以拒绝,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钱是肮脏的,用这些钱尽管可以很好地改善办学条件,让学校拥有世界一流的办学设施,但是却不符合本校传统的价值取向。这件事说明剑桥大学的传统已经形成,不可动摇。当大家到去拜谒曲阜孔庙的时候,可以看到孔子当年亲手植下的桧树,这棵桧树向人们展示着孔府2500多年的悠久传统。大学里的“树”,是其文化之根的表征。常被利益与世俗所诱惑的大学,表明其传统尚未固化,这种大学的理念通常是肤浅的。
处在第二层面的是大学所遵从的主流意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形成了以下八个主流意识。
1.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这是大学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特征。不同的大学在于培养不同特色的人。一所好的大学和一所差的大学根本区别在于其学生成才率的高低。一流的大学有一流的成才率,像哈佛、耶鲁这样的一流大学,成才率在90%以上。二流的大学有二流的成才率,其成才比率可以保证70%以上。三流大学之所以是三流,原因就在其成才率低下。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其为人”,高等教育的目的则是“使人成其为才”,而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则是“使才成其为器”,他们之间是有差别的。所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正是培养有特色、独具竞争力的且有创造精神的“才”或“器”,这是高等教育根本使命所在。不以人才为使命的大学就是不入流的大学。
2.大学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和科研。教学和科研对大学而言,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追溯高等教育的历史,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是创建于1097的意大利波罗尼亚大学,由此可见大学已有908年的历史。在起初的700多年间,大学的主要使命是培养人,是以教学为主。当大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也就是洪堡精神在大学确立后,人们把科研作为了大学的第二使命,从此教学与科研就成了大学的两个基础。上世纪3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的使命,在教学和科研之外又增加了为社会服务,使大学和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大学成为社会的发动机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动力,这是美国高等教育对世界高等教育的贡献。进入21世纪,大学的领导和教授们都在思考,在信息、经济、法律相继全球化之后,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否应该再度扩展?一些教育家已经敏感地从美国“911事件”中获得了启示。如同上世纪人们所预测的那样,进入21世纪,整个世界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或者发生战争的主要根源可能是文化与文化的冲突,“911事件”的发生就验证了这个预测的准确性。由此我们是否应提出,21世纪要消除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突,应该通过大学这个场所来进行,这也就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大学应增加的第四使命,即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通过这种交流与融合,消除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突,营造世界的和平与和谐。大学的这一功能是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所不具有的。但是无论如何变化,教学、科研仍是大学的立命所在。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大学永恒的主题。这一意识表明,其一,数量、规模与效益是有止境的,而质量是无止境的,优秀的大学不是以规模论而是以质量论;其二,质量的优劣是以受教育者是否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为评价标准的,学生既是教育质量的享用主体,又是教育质量的评价主体;其三,教育质量与教学质量是统一体。教育质量保证因素中包含着理念质量、校长水平、师资素质、校园文化、教学设施、学术传统等。这些要素的质量决定着教学质量。这三方面的含义表明,质量是大学的品质,同时也是大学的生命线。大学管理的基本职能是不断提升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4.学术创新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波罗尼亚大学设立的第一个专业是法学,法学代表着当时社会科学的最高水平,因此可以说高等教育起源于法学,直到现在还有人把法学称作社会科学之王。其设立的第二个专业是医学,医学代表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高水平。再后来又设立了神学,神学演变为哲学,哲学成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共同运用的方法上的科学,也就是思维科学。至今,西方《大百科全书》仍把人类的知识划分为三种,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大学里面的创新,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表现是对新知识的发现;在工程技术领域里的最高表现为创新一种方法;对社会科学而言,最高水平的创新应当是创新一种思想;对所有的学科来讲,大家共用的方法论和思维上的创新就是哲学上的创新,也就是创新一种思维;而对管理者来讲,它应该有能力创新一种制度。这五种创新应该是大学的灵魂所在,而这五种创新中处于核心地位和基础地位的是学术创新。一个不能创新的大学是一个没有灵魂和凝聚力的大学,大学之所以为大,就在于它有学术创新力,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我认为,只有大学的文化才能成为卓越的文化。尽管企业家们也在追求卓越,但是他们所追求的卓越是为消费者提供完美的产品和服务,而大学的卓越表现为是常新的,鲁迅先生讲过“北京大学是常新”的,这个常新不仅是说大学每年有新的学生进来,更重要的是有新成果产生。所有的创新都应该是卓越的,否则这个创新就是虚假的,如果你所得出的结论是别人已经说过的,发现的知识是别人已经表述过的,这就不是创新,这样的成果也不能成为卓越,因此学术创新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
5.学科建设是大学的龙头工作。什么叫学科?许多教育专家对学科都做出过相应解释。在我看来,学科由三个要素构成,第一个要素是师资,这是学科的主体要素,一门学科一定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支撑它;第二个要素是拥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也叫客体要素,学科建设成果最终要展示为对该学科的贡献,这个贡献是以科研成果为表征的;第三个要素是学生,这是学科最具特色的要素,学科之所以称之为学,就在于它要培养学生,而这些学生一定是高层次的学生,这样就把学科和专业区分开来了,专业大致是讲本科教育,而学科应该讲研究生教育。所以学科的构成应该有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学生要素,一个大学如果不抓这三项的话,这个大学的校长一定是失职的;如果抓住了学科建设这个龙头工作,学校的全面工作就可以被带动起来。
6.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的主体工程。一所大学可以面向未来实施许多工程,但是师资队伍建设一定是主体工程。中国的大学和西方的大学最大差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的差别,中国之所以没有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学里没有世界一流的师资;二是管理水平的差别。如果将一所大学比喻为一只鸟的话,先进的办学理念就是鸟的大脑,学科建设是鸟头,师资是鸟身,教学和科研是鸟的两翼。如果一个大学抓住了学科建设这个“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主体,配置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那么这所大学就可以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
7.改革是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非常有限,世界其它大学也一样,都存在资源不足问题,像美国斯坦福大学,一年运行经费13亿美元,哈佛大学甚至达到20亿美元,就是这样巨额投资的大学,也感觉到资源不足。在中国,那些被放在优先发展地位而比其他大学多投入十几亿元的大学的校长仍然讲投入不足。投入不足是高等教育世界性的难题,世界上没有一所大学校长认为自己的资源是充足的、是过剩的。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依据中国的国情,大学内部的改革就是其发展动力,因为在中国无论大学与政府的关系还是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乃至大学内部的关系都有充分的改革余地,一个保持旺盛生命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学,主要看他改革的力度和深度,这是被中国高等教育20年跨越式发展成果所证实了的。
8.服务是大学管理的价值所在。大学的管理更应该体现在服务上。管理者对大学发挥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办学方向和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上,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通过管理层成为大学的方向,进而形成为该大学的特色;二是为大学提供规范和秩序,即依法治校、民主决策及校园内的安全有序;三是提供保障,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各种保障,包括制度保障、人才保障和物质保障;四是提供服务,大学的所有管理都是为中心工作服务的。大学的政治工作、行政工作、后勤工作均不具其独立性,如果离开教学、科研而进行管理,大学将不成其为学府而变成官府。大学的管理主要是管事,而政府的管理主要是管人。一个大学校长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教授们摆好桌椅板凳,带领校部机关为院系搞好服务;校长、校部机关、院系领导要为教师做好服务;校长、校部机关、院系领导、教师要共同为学生服务,一个大学只要形成这样三个大的服务循环,这个大学的大爱也就形成了。
处在第三层面的是大学现任校长的办学理念。一所好的大学往往是以一位好的校长为表征。西方高等教育学里有一句话:“一位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大学”。四十年代,毛主席在延安就讲过,“要办好一所学校,第一要有一个好的校长,第二要有一批好的师资,只要有这两个条件就一定能办好一所学校。”现在大学都面临着生源、师资和资源的竞争,能否在竞争中取胜,最终都取决于校长,大学和大学之间的竞争最终展示为校长和校长之间的竞争。校长的办学理念异常重要,它是一所大学现阶段的特色所在、方向所指。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大学校长需同时是三个方面的专家:其一是学问家,无学问的校长不会得到教授们的尊重;其二是教育家,校长的第一责任是提供办学理念,校长不是教育家,他不会受到学生的拥戴;其三是管理方面的专家,他既要有将教师、管理者和谐于一体的能力,又要具有管理与指挥的权威性。没有管理能力的校长,其理念难以得到管理层的理解。
二、中国大学当前普遍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是从研究的角度去认识这些问题的,具有探讨性,未必能够得到大家的公认。中国高等教育近二十年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199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足9%,去年已经上升到19%,预计今年将超过20%。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有望达到30%左右。届时,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必将大大超过美国。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高等教育的贡献就是历史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