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绍雷:普京在乌克兰局势中的精打细算」正文
一日之内,特别是3月6日和7日之间,围绕着乌克兰的国际局势再次急转直下。形势顿显危急之时,还是有必要看看普京的应对和想法。
一日多变
首先,3月6日克里米亚议会通过决议,把原定全民公决的从5月30日提到3月30日之后,再次提前到3月16日进行,以此来决定乌克兰境内这个唯一的自治共和国的去留。基辅新政权当然对此予以否决,“代总统”图尔奇诺夫公开宣布决定克里米亚去留的权限在基辅。
一日之间,奥巴马已经一改原来对乌克兰事态的边缘政策,不再像前几日那样随波逐流,仅仅是施加外交和经济影响,而是在美国国内强大压力之下,决定辅之以军事威慑介入冲突。美国的导弹驱逐舰,以及稍后巡洋舰在黑海的出现,以及在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的频频军演,是这一变化的标志。实际上,原来对乌克兰形势下可能发生军事对峙毫无准备的美国,一旦惊醒过来,若真要从附近各处基地调动几艘军舰和战机在东欧地区的南北两翼集中,还不算是太费力气的事。在欧洲的这些北约基地本来就闲得无事。
与美军剑拔弩张的姿态相比,俄方在保持军事压力的同时,似乎还稍有收敛,宣布了原定的军事演习已经结束,收兵回营。但是对于克里米亚的全民公决,俄罗斯民意高涨,除了普京尚未有新的表态,整个上下两院积极都予以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舆论的动向。6日至7日这两天,媒体最热传的新鲜消息:欧盟外交负责人阿什顿和爱沙尼亚外长之间的电话通话被曝光,而且爱沙尼亚外长确认有过这一对话。这一确认接近于证明:2月18日在基辅独立广场向反对派和政府警察两方面都同时开冷枪射击的狙击手,原来另有指使者。看来,导致乌克兰政局激变的这场血腥屠杀,还真是“事出有因”。
7日奥巴马和普京之间又一次长达一小时的通话。火候未到,当然还是要讨价还价。虽美联社已经怒不可遏地称普京是“十大谎话”制造者,希拉里则收回了把普京比附于希特勒的说法。实际上,小布什在2008年格鲁吉亚和俄罗斯的“五日战争”之后就如此言说,不算新鲜。
乌克兰新政权一边忙不迭在各方游说化缘,一边端出强硬姿态,断然否认克里米亚未来公决的合法性。一度传出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已经断交的消息,之后被迅速否认,这说明俄方不想事态扩大,同时也表明目前信息系统已经大面积混乱。要知道,这类信息实际上意味着已类同于宣战。
值得注意的是两个位居侧面但相当重要的角色:一个是欧盟,特别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德、法、英列国,还是扭扭捏捏不愿追随美国在对俄制裁问题上轻易作出表态;另一方面,国际视线则越来越转移到中国身上,尽管,中方表示了谨慎原则立场,但人们感受得到中国在这一问题上隐而不露的影响力。
3月7日这一天消息真真假假,目不暇接。但是,总的来说,各方还是按照各自角色逻辑在进行表演,可谓是“乱中有序”。在此时刻,普京作何选择呢?
大丈夫普京及其精打细算
7日晚间,索契近旁的海域与陆疆已经是战云密布,而普京还是笑眯眯、神定气闲地端坐于索契体育场,宣布国际残奥会的开幕。这是俄罗斯人继索契冬奥之后,还必须了却的一件大事。
当然,在此情境之下,普京脑中装满了所有以上这些一日之间纷至沓来的信息,考量着未来的各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那就是随着克里米亚和俄罗斯国内民意的水船高,支持克里米亚非常可能的独立,使之归附于俄罗斯,以此了却1954年赫鲁晓夫当年一念之下的这桩公案。
克里米亚之于俄罗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光这是黑海舰队之所在地,占有了这一块战略要地,等同于在黑海、而后是地中海地区张开一张可进可退的大网,而从奥斯曼帝国拿下克里米亚,乃是18世纪俄罗斯帝国崛起的一个标志性进程,具有深刻的历史与心理蕴含。
从法理上说,作为单一制国家的乌克兰和联邦制国家不一样,任何地方自治和独立都会受到来自于中央政府的制约。但是,克里米亚议员克留齐尼科夫提出,作为自治共和国的全民公决完全符合乌克兰宪法第69和第138条,因为全民公决是人民权力的最高体现和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另一个更为直接的原因,是因为无论在莫斯科还是在克里米亚多数居民看来,基辅新政权自身并不具备必要的合法性,因此,从其前提就不存在否定地方自治公决的权力。
这样一种选择的后果也非常清楚,那就是刚刚独立不过二十来年的乌克兰领土主权完整统一的终结,俄罗斯与美欧之间长期陷入难以自拔的冲突甚至于战争。这种后果无论对于俄罗斯还是西方来说,都将是一场噩梦。
第二种可能,那就是俄罗斯在西方压力之下,完全放弃对于克里米亚独立的支持和接纳,转而与西方妥协,其中包括着对于乌克兰新政权的承认。这一选择的后果一方面是乌克兰的统一获得确认,西方有可能与俄罗斯重归于好;但在西方朋友目前的思想认识和觉悟水平之下,也非常可能重演苏联解体之后的一幕:当年是接连不断地对原苏联空间进行挤压,或称为“民主阵营的扩大”,而今是对俄罗斯利益相关国家诸如亚美尼亚、摩尔多瓦、乃至于更为接近于俄罗斯的中亚,实际上一个个地被蚕食。因此,在当前情势之下,这也无异于是俄罗斯的一项自杀性政策。不仅俄在克里米亚地区,包括整个乌克兰东部地区的影响力将会受到深重挫伤,也为当下俄罗斯民意之所不能接受,尤其是不合于大丈夫普京的硬朗个性和一向的处事原则。
是否有第三种选择呢?笔者以为,不光实际上还是存在,甚至于局势还一步一步正在朝这样的方向在发展。那就是,推迟对于克里米亚公决的最终决策,而将其作为与西方周旋的一个杠杆,在今后一个或长或短的一个有限期限内,最大程度上保存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实际影响力,同时给西方留下面子,为未来可能也是必须的合作与妥协留下余地。
纵观危机以来普京的决策风格,至少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在最终底线和可接受方案之间留下充分的余地。在普京向议会提出用兵要求,并取得议会同意之后,实际上已在国内法基础上站稳脚跟的普京并不轻易动用这一权力,而是以此为底牌转而积极与西方沟通,力图在这一时间差内最大限度实现效益,护卫实际利益和道义目标,但避免最后用兵。
对于克里米亚的处理,普京非常可能如法炮制,也即既亮出底牌,接受公决结果,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在此之前,尽可能地争取实现为各方接受的妥协目标。
第二,普京充分发挥了他个人的影响力――这不光包括他一向以来擅长直接与民众和媒体沟通的出色本领,不光以非常适宜于现代人文心理条件下的异常坦率的细节披露,而且以他特有的冷静、善于说理和充沛的体力――发表了一篇使舆论不能不为之动容的在记者招待会的精彩即席演说。危机之下的一位大国领导人,天大压力也不为所动,既是敢作敢当,又是柔肠蜜意;或是静如处子,或是动若游龙。难怪,如网友所说,人们也明明知道他是站在俄罗斯立场说事,但只要说得在理,你就不得不认。一场成功记者招待会的效果可能会比得上打赢一场核战争。
第三,普京看准了一点,那就是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总的来说还不愿意、尤其是也没有准备好当下就进入一场冷战式的全面对抗,自然,这也不是俄罗斯之所愿。只要有妥协的一线机会,哪怕是推迟决裂的可能性,实际上,作为各方的最高决策者还是会全力争取实现这样的目标。3月7日美国开始调兵遣将之前,多方信息证明,美国并没有一个在乌克兰问题上全面用武的方案;北约也没有类似的计划,眼下的军事行动多半是在既定军事演习的基础上加码或延伸而已。
而欧盟之所以在制裁俄罗斯问题上左顾右盼、三心二意;除了害怕俄罗斯的报复,以及一旦闹开,欧洲将是首当其冲的“灾难攸关者”――难民、恐怖主义、经济混乱、还有俄罗斯手中的能源龙头――这是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不关痛痒之处;问题还在于,美国之所以在乌克兰插上一手,恐怕除了“民主”、“安全”、“稳定”等一系列堂而皇之的理由之外,在欧俄之间留存一个锲子,以防自己日后的生机与空间受到挤压。
简而言之,欧亚大陆如果真的“民主和平”而走向稳定,无论是美国,还是北约,欧洲还真的是会和它说一声“再见”。其实,冷战后二十多年的国际史上已经不止一次地被公开提到了这样的话题。
这样一个多少有点谨慎乐观的出路,似乎与眼下的刀光剑影相去甚远,但请不要忘记普京还是个柔道专家――他的至少八张“省部级”以上柔道冠军的奖状,看来货真价实,因为柔道所主张的拳脚功夫,恐怕不光在于单是讲究何时出手,还在于进退之间的选择和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