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民:中东,牵绊着奥巴马东移的脚步」正文
2012年美国大选刚刚落下帷幕,中东加沙地带战火又起。尽管奥巴马将东南亚国家作为其连任总统后的首次出访地,彰显了其重返亚太的决心,但是中东目前的局势不能不令美国有所"牵挂"。在此前的大选中,美国的中东政策尤其是反恐政策也曾是两党候选人唇枪舌剑的焦点,足见美国民众对中东问题以及反恐问题的关注。目前,叙利亚问题、伊朗核问题、巴以问题等都摆在奥巴马的案头,而自9.11事件以后,反恐从某种程度上主导着美国的中东政策,在奥巴马的第二任期也将影响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在反恐问题上,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以来一直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美国既要继续推进全球反恐斗争,尤其是要严惩发动9.11事件的"基地"组织;同时又要收拾布什政府"反恐战争"留下的伊拉克与阿富汗战争残局,改变美国因反恐战争不断受损的国际形象,尤其是改变和重塑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进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反恐斗争对美国全球战略的掣肘。这也恰如2011年6月出台的美国《国家反恐战略》的开篇所言,奥巴马试图"将反恐斗争置于既不主导美国人民的生活,也不影响美国更广泛利益的背景之下"。
因此,奥巴马在任内一直试图改变布什执政时期全球反恐战争主导美国安全与外交战略的不利局面,使反恐政策成为美国安全与外交战略的一部分,进而将更多的战略资源投入到应对经济危机、防范新兴大国崛起等重建美国领导地位的全球战略中,但又要收到可以彰显的反恐效果。用奥巴马自己的话说,美国应进行"在道德上更容易被接受,更加集中、更加灵巧、更加有效的反恐战役"。
重构美国的反恐战略
9.11事件后,美国分别于2003年和2006年发布了两份《抗击恐怖主义国家战略》,去年发布的第三份反恐文件《国家反恐战略》,则集中体现了奥巴马政府的反恐战略。它既是对奥巴马执政以来反恐政策的总结,同时也是本・拉登被击毙、美国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西亚北非变局等形势变化的产物。
根据这份报告显示,美国面临的最突出的安全威胁是"基地"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和支持者;美国反恐斗争的指导原则是坚守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构建安全伙伴关系、适当运用各种反恐手段和能力、构建有效的本土防御体系和应对机制;美国反恐斗争的总体目标则包括保护美国人民、国土和国家利益,瓦解、削弱和击败"基地"组织及其分支和拥护者,阻止恐怖主义分子发展、获取和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根除恐怖主义的避风港,建立持久的反恐伙伴关系和能力,削弱"基地"组织、分支和拥护者之间的联系,消除"基地"组织的暴力极端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影响力,以及切断恐怖主义的活动手段。
此外,这份报告明确了美国反恐的重点区域和领域,以因地制宜地制定针对"基地"组织及其分支和追随者的反恐对策。它们分别是:美国本土、南亚、阿拉伯半岛、东非、欧洲、伊拉克、北非马格里布、东南亚、中亚。此外,报告还将"基地"组织的意识形态、理念和信息等的传播列入了重点关注领域。
奥巴马政府中东反恐政策的总体原则是既要通过战略收缩,尤其是通过将反恐重点东移至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以增强反恐实效,又要有利于改善美国在中东的国际形象,重塑美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出于这一原则,奥巴马改变了布什政府反恐扩大化的做法,将打击"基地"组织的中东分支尤其是阿拉伯半岛分支和马格里布分支作为美国反恐战略的重点,并致力于改善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
首先,奥巴马特别强调美国反恐斗争的对象为信奉"暴力极端主义"的"基地"组织,美国的反恐斗争既不是针对伊斯兰教的战争,也不是针对伊斯兰世界的战争。这与小布什政府将"恐怖分子-恐怖主义-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国-邪恶轴心-暴政前哨"确定为反恐战争"打击链条",进而导致美国反恐目标泛化、反恐战争扩大化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区别。
其次,力图改变美国因反恐战争不断恶化的国际形象,淡化美国与伊斯兰国家间关系的"文明冲突"色彩,致力于通过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多种手段,消除中东地区的反美主义根源,重塑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奥巴马特别强调美国中东战略的整体性以及重塑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的重要性。为此,奥巴马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是结束伊拉克战争,将反恐战争的重点从伊拉克转移至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提出通过重启中东和平进程,关闭关塔纳摩监狱,甚至启动与伊朗的对话等手段改善美国在中东的国际形象,但推动和平进程以及与伊朗对话的政策均无建树;利用"阿拉伯之春",通过支持阿拉伯民众和反对派的抗议浪潮,继续改善美国在中东的国际形象。
反恐重点区域和对象的变化
可以肯定,中东地区未来仍是美国全球反恐的重点区域,但美国反恐的对象将更加明确化,主要锁定在与"基地"组织关系密切的重点区域和组织,以及主要的"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美国《国家反恐战略》报告强调的九大重点区域中,属于中东的有三大区域,包括阿拉伯半岛、伊拉克和马格里布地区。当然,其他重点区域如南亚、东非、中亚以及作为重要反恐领域的"基地"组织意识形态传播,都与中东有重要关系。
在2012年7月发布的2011年美国《关于恐怖主义的国家报告》中,针对中东地区的恐怖主义形势的宏观分析主要集中强调了以下几点内容:第一,恐怖主义利用地区形势动荡增强自身影响力,并特别强调了利比亚武器流散特别是便携式防空武器落入恐怖组织之手导致的安全威胁。第二,强调了"基地"组织在中东三个主要分支,即阿拉伯半岛分支、伊拉克分支和马格里布分支以及黎巴嫩真主党的威胁。第三,强调了地区国家如伊拉克、阿尔及利亚、沙特阿拉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当局反恐能力的增强。
古巴、伊朗、苏丹、叙利亚被报告指定为全球四大"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其中三个国家为中东国家。
该报告对伊朗关注的程度明显高于以往,报告称伊朗为头号"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并特别强调伊朗对伊拉克什叶派武装、巴勒斯坦哈马斯组织以及巴基斯坦恐怖组织的支持;强调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对叙利亚的渗透;强调支持恐怖主义已成为伊朗外交政策的工具,其影响范围甚至波及美国本土,策划刺杀美国驻沙特大使即是一例;谴责伊朗将恐怖联盟的触角延伸至加勒比和拉美地区。这些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伊朗核问题谈判陷入僵局、美国加大对伊朗制裁力度等地缘政治现实的反映。报告也对叙利亚支持境外恐怖组织的行径进行了分析。不难看出,以上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美国对伊朗和叙利亚施压,为可能采取的军事干预抢占道义制高点的考虑。
在反恐手段上,奥巴马政府从布什政府的大规模反恐战争转向低烈度的所谓"秘密战争",以应对"基地"组织的非对称性消耗战。如今美国已经在70多个国家部署了特种作战部队,其人数超过13000人,总预算已接近90亿美元,随时准备对恐怖分子发动攻击。利用无人机进行定点清除也已成为奥巴马政府的主要反恐手段。美国目前在非洲、阿拉伯半岛和也门秘密修建了无人机基地,重点打击索马里和也门的"基地"组织。
喜忧参半的反恐效果
奥巴马的中东反恐政策的效果可谓喜忧参半,具体表现在美国在具体的反恐收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美国所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依然严峻,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并未得到改善,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仍然根深蒂固。
奥巴马中东反恐相对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美国本土安全相对得到了较好的保障。当前美国本土面临的威胁主要是与"基地"组织有密切关系的"独狼",他们或接受境外"基地"分支组织的培训,或通过网络等接受 "基地"组织的意识形态,但他们试图发起的恐怖袭击都未成功。二是,美国在境外击毙了一批恐怖主义领导人物。继2011年5月本・拉登被击毙后,2011年6月,1998年美国驻肯尼亚、坦桑尼亚大使馆爆炸案的策划者、东非"基地"组织的重要成员哈兰・法祖尔在索马里被击毙;8月,本・拉登被击毙后上升为"基地"组织二号人物的阿提亚・阿布杜・拉赫曼在巴基斯坦被击毙;9月,"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的重要人物安瓦尔・奥拉基在也门被击毙。这些都是布什政府大规模反恐战争未能取得的实质效果,有助于美国走出9.11事件和十年反恐战争的阴影。
此外,奥巴马结束伊拉克战争、将反恐中心东移至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战略取得了相对成功。结束伊拉克战争符合美国的全球战略,使美国基本上摆脱了伊拉克的反恐战争泥潭,美军撤出后的伊拉克并未陷入严重失控的局面;将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作为反恐重点,增兵阿富汗、加强与巴基斯坦的反恐合作,在本质上是对奥巴马政府将"基地"组织作为反恐重点这一战略的具体落实,虽然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但本・拉登被击毙正是这一战略的结果。
当然,奥巴马的中东反恐战略并未能改变美国反恐战略"治标不治本"的本质,美国在中东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对立也未能得到缓解,甚至在近来有持续加深的趋势。
首先,奥巴马政府在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方面有始无终,未能有效解决巴以关系尤其是巴勒斯坦建国问题;在伊朗问题上在不能打开僵局后又转向布什政府制裁和高压的老路。这两方面的毫无建树,使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困境未能得到改变。其次,美国对中东变局后恐怖主义将日趋衰落的过度乐观,使美国的中东政策存在着较大的误判,尤其是忽视了"基地"组织的反弹能力和意识形态的社会动员能力,而美国在"阿拉伯之春"过程中的双重标准,又进一步加深了中东地区反美主义浪潮的反弹。此外,在反恐实践中,美国违反国际法,频频发动越境打击、无人机轰炸等行为,造成了大量无辜平民的伤亡,遭致了中东伊斯兰国家和穆斯林民众的强烈反对。同时,美国驻阿富汗士兵虐杀平民、焚烧《古兰经》和亵渎伊斯兰先知的电影等事件的相继发生,进一步加剧了穆斯林民众的反美、仇美情绪。这些都将使奥巴马第二任期的中东政策备受考验。
自入主白宫以来,奥巴马一直试图"将反恐斗争置于既不主导美国人民的生活,也不影响美国更广泛利益的背景之下"。